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深度:陳雲松論理論創新與話語構建
http://www.crntt.tw   2025-02-17 00:09:27
 
  中評社記者:近年來,南京大學創建了人工智能學院、開通了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南大“數據智能與交叉創新實驗室”今年成為首批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給人文社會科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目前南大在AI、大數據的學科融合方面探索出哪些實踐經驗?

  陳雲松:經歷60餘年的發展歷程,隨著大語言模型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已經走入日常生活。通用人工智能已日趨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人工智能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其社會影響也日益凸顯。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門科學,同時它也在變革科學,在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社會學等領域都有巨大的應用價值,正加速科研範式的變革。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和人文社會研究(AI for HASS)備受關注。人工智能還將加速普惠型智能社會進程,對生產力和產業結構帶來變革性影響,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社會倫理問題將進一步凸顯,人工智能的治理將得到加強。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早已是全民熱詞,我們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引領新一代技術變革的趨勢,也要冷靜客觀看待種種挑戰,包括倫理和隱私問題、生產內容準確性等方面的技術應用風險等。

  在AI、大數據的學科融合方面,南大主要開展了三方面探索。首先,構建起大學階段遞進式、全周期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教學體系,實現在南大“人人可學AI”“處處可學AI”“時時可學AI”。自2024年2月起,南大已經全面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啟動建設“1+X+Y”三層次“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以1門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X門人工智能素養課+Y門各學科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課為基礎,由南大黨委書記、中科院院士譚鐵牛領銜,匯聚海內外一流專家學者組成高水平教師團隊,採用集中授課、小班研討、實踐參訪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計算思維、智能思維。2024年11月推出“研究生AI+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畫”,分為研究生人工智能素養提升,AI+前沿創新能力提升,AI+創新創業能力提升,AI賦能教育教學改革等四大板塊,希望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全面提升南京大學研究生創新能力。

  其次,積極與科研機構、產業企業聯合打造合作育人平台,創設各類實踐應用場景。邀請各學科領域應用人工智能開展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開設以“課程+項目”為主要形式的項目制課程,學生直接進駐重點實驗室和頭部企業,參與前沿科學研究項目。與阿里雲、百度、華為等人工智能產業領域頭部企業合作,開發支撐人工智能教學和考核的智能化工具。

  再次,加大對人工智能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配套建設高性能智能算力中心、高效的信息化傳感設備和智能軟件工具平台等硬件設施設備。加大對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目前南大已經建有兩個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數據智能與交叉創新實驗室和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後者的工作得到中宣部李書磊部長的親自肯定。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完善師生考核評估機制、管理激勵機制等制度保障,構建更為完整的智能型人才培養體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