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濟研究院正門。(中評社 張嘉文攝) |
劉大年提到,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當然是特朗普很關心的重點之一,拜登時代對於電動車、晶片祭出補貼,但特朗普認為這些都是白花錢,只要把關稅提高,當企業東西賣不進來時,就會乖乖移到美國市場來投資,所以特朗普才會宣稱要對台灣晶片課重稅,而特朗普不僅有高關稅這根棍子,他也主張將美國本土製造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進一步降至15%,以減稅作為胡蘿蔔,讓企業不得不回流。
至於台灣的因應方法,劉大年認為,台灣不只是半導體產業,很多產業基本上是以代工為主,所以是跟著國際供應鏈跑,譬如有蘋果手機的零件供應商,特斯拉的零件供應商等等,而這些大的品牌廠,也一定要去想辦法迎合特朗普的胃口移入美國,所以這會對台灣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目前來看還很難講。
但以半導體為例,劉大年說,台灣半導體以台積電為首,廣義講的通訊電子產業發展成功,事實上都是靠企業本身努力的成分居多,但問題現在特朗普不看過程只看結果,他看到的是台灣晶片賺了美國很多錢,這部份我們當然會覺得很委屈,因為台積電的高階晶片在美國晶片市場占比達98%以上,是因為有其獨門技術,並非惡意壟斷。
劉大年強調,所以政府的角色就在於能否幫助產業向美方溝通,讓特朗普知道這其中的不同,台灣晶片和美國的科技業發展是能互補且息息相關,即便以台灣的角色要達到真正有效的說服可能很難,但也該努力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