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自動化的橋式起重機將貨櫃裝上長榮的貨輪上。(中評社 俞敦平攝)
|
中評社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俞敦平)天津港於2021年建成並投運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僅用一年九個月完成建設,以全流程自動化與百分之百綠電自給的模式,展現高效率與低碳排運營的新標準。這一成就是結合在綠能、智慧製造與自動化領域的積累,使天津港成為國際航運中具有示範意義的港口。
29日,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慶祝大會的一環,大會新聞中心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題,安排中外媒體集體採訪,天津港和天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天津港作為京津冀及“三北”地區的海上門戶,長期位居全球前十大港口,與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5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往來,航線覆蓋廣泛,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2021年正式投運的智慧零碳碼頭,是天津港近年最受矚目的建設成果。該碼頭僅用一年九個月就從荒灘建設完成,相比一般自動化碼頭需要三至五年的週期,效率大幅提升。碼頭設有三個二十萬噸級泊位,設計之初即以智慧化和綠色低碳為核心。
碼頭全面採用“三個百分百”能源模式:100%使用電能、100%為綠電、100%自產自足。港區內風力與太陽能設施結合儲能系統,形成“風光儲荷一體化”方案,使碼頭運營全程實現零碳排放。
在智慧化方面,碼頭導入5G通訊與北斗定位,並安裝超過十萬個感測器,構建雲網一體的物聯平台。橋吊、軌道吊與智能運輸機器人由中控系統統一調度,從裝卸到運輸全面自動化,提升效率與安全性。
這一突破背後,是中國在綠能、機器人、無人系統與智慧控制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風電市場,無人機與自主控制技術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並將智慧製造列為國家重點。這些技術基礎為天津港提供了條件,使其能以領先速度完成智慧零碳轉型。天津港的實踐,體現了智慧化與低碳化協同推進的方向,也為全球港口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範例,也是中國在眾多高科技領域與應用整合上整體實力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