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師範大學全球創意創新創業研究中心主任王信文。(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彰化5月9日電(記者 方敬為)台灣的核電將在5月17日起全面退場,彰化師範大學全球創意創新創業研究中心主任王信文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根據經濟部的說法,核能除役後火力發電的佔比將升至84%以上,且以燃氣發電為主,這會在經濟與安全上形成雙重隱患。
王信文指出,在經濟方面,當前所有知名跨國企業追求無碳能源,台灣的能源結構顯然不符合企業投資區位,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甚至是招商引資都是負面因子;安全方面,火力能源包括燃煤、燃氣,台灣都仰賴外部進口,倘若燃料因為某些狀況而無法輸入,台灣的能源供應就會陷入險境,且全台各港口大舉建造天然氣儲槽、接收站,倘若發生意外所造成的損害程度也不容小覷。
王信文,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彰師大三創暨管理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智富經營管理學會榮譽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調研學者、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短期研究員等職,研究專長包括國企跨境電商策略、大數據行銷決策、區塊鏈、資通訊5G整合與智慧機械等。
核三廠二號機即將於5月17日除役,這是最後一部運轉中的核電機組,象徵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王信文表示,民進黨政府推動非核目標,如今即將完成,可是台灣目前的能源結構卻沒有太大的改變,根據先前政府所訂定的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的佔比要達到20%,以減少和電缺口的衝擊,可是也沒達到,而火力能源的佔比不減反增,要上升至84%以上,相關走向,對台灣發展而言可說是弊大於利。
王信文指出,台灣廢除核能是違反世界趨勢的,全球核能發展並未停滯,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最新資料,至2023年底全球約有440座商用核反應爐投運,裝機容量合計約390 GW,其中核能約佔世界電力的9%,並貢獻了四分之一的低碳電力,是僅次於水力的第二大低碳電源;另有逾220座研究型反應爐用於醫療同位素與科研用途,顯示核技術仍深植各國能源戰略之中。
王信文提到,歐盟自2022年通過補充性委託法案後,將符合嚴格環保標準的核能與天然氣專案列為過渡性“綠色”活動,以協助成員國在能源安全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間求得平衡;在2023年COP28會議上,逾30國代表更重申核能對達成氣候目標的關鍵角色,並鼓勵小型模組反應器(SMR)等新興技術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