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施威全。(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3月18日電(記者 方敬為)賴清德13日宣布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提出5大國安威脅和17項因應策略。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施威全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賴的講話基本未逾越法理與兩岸紅線,其目的是為了藉由強硬的姿態,達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對外刷存在感,告訴中美“台灣有能力製造變數”,另一方面則在內部製造輿論造勢,為大罷免助陣。
施威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在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時間擔任簡任秘書,曾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新北市經濟發展局長等職,現職為網路媒體《菱傳媒》董事長。
針對賴清德13日召開安全會議後的相關發言,施威全表示,其實賴的談話表面上看似激進,甚至觸及兩岸關係的紅線,但其實仍在法理範圍內,他觀察賴清德這次所謂的“5大措施及17條因應策略”,其高度並不及於去年520就職演說的內容,實際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程度並不高。
施威全說明,從中國大陸的法律立場來說,兩岸確實是還沒有解除敵對關係的狀態,這是很明確的,而台灣對於大陸政權的法律定義則相對不明確,也就是說,從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之後,就沒有明確解釋中國大陸的政權,至少在“國安五法”訂定之前,是不清楚的,直到“國安五法”上路之後,才再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
所以,施威全指出,賴清德的說法其實並無新意,只是在政治氣氛上會顯得比較“吸睛”,有種表演的成分在裡面,在法律上這幾個字事實上早已出現過,而17條的內容,也未涉及到“憲政”層次上,不至於掀起兩岸波瀾,充其量是政治上的表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