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委牛煦庭。(中評社 俞敦平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13日電(記者 俞敦平)中國國民黨籍立委牛煦庭今日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質詢時指出,堰塞湖災害凸顯“中央”防災體系“多頭馬車”問題,讓指揮官陷入“無奈的指揮”。他強調,責任不在個人,而在制度設計,呼籲檢討《災害防救法》與《地方制度法》,並參考美國FEMA與日本防災大臣制度,建立具統籌權與預算權的防災專責機關。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3日邀請內政部長劉世芳,就“堰塞湖監測、災害預警通報、疏散機制及災後復原重建”專題報告。
牛煦庭首先指出,9月21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升為一級開設後,由內政部長劉世芳擔任指揮官,但現行制度使她“成為一位無奈的指揮官”。牛煦庭說,依《災害防救法》現行分工,颱風前內政部無權介入,指揮權分散,連災情是“溢流”或“潰壩”都無法統一定義,顯示體制先天失靈。
牛煦庭接著引用媒體報導指出,台大團隊於9月19日完成高風險模型,但“中央”各部會對是否採“極端情境”、提前疏散八千人意見分歧。“‘中央′自己都莫衷一是,地方政府更無所適從,”牛煦庭說。他認為,從法理上地方確實負執行責任,但政治與實務上地方無法越過“中央”發布紅色警戒或調度軍隊支援,“有多大權力就該負多大責任”。
牛煦庭強調,這場災害暴露出災防體系長期的結構性問題。過去的“災害防救委員會”具預算與指揮功能,如今僅剩任務編組的“災害防救辦公室”,人力不足、缺乏統籌權。“這套制度號稱靈活,但靈活設計不能翻車,”他指出,平時無力整合,出事後才倉促統合。
牛煦庭主張,“中央”應檢討《災害防救法》與《地方制度法》,建立類似美國FEMA或日本防災擔當大臣的制度,讓防災指揮能夠集中統一。“要讓未來的指揮官不再無奈,才能讓防災體系真正有力運作,”牛煦庭表示。
劉世芳回應,制度確有檢討空間,但“國情”與資源規模與美、日不同,應審慎調整。她指出,內政部已要求消防署籌組原住民搜救隊,加強社區演練與跨部會協調,同時檢討演練流於形式、危機意識不足等問題。
牛煦庭則認為,防災改革重點在於“事前預防與整合”,而非“事後善後”。他指出,即使“中央”下令撤離八千人,也難在36小時內完成,顯示制度設計不利於及時行動。“既然‘中央′自己都做不到,地方更不可能做到,”他說,呼籲行政院盡速提出制度改革方案。
牛煦庭最後提醒,救災現場有大量民間志工投入,“政府能力有限,民力無窮,但不能反客為主”,要求政府確保志工安全、建立保險與疏散機制。劉世芳回應,將研擬平安險與宣導計畫,納入未來防災與疏散作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