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航空兵某部戰機出動。 |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中國海軍航空兵某部著力提升體系練兵效能——一套規範解決協同問題
仲秋時節,南海之濱,某岸基指揮所內,一個電子沙盤清晰呈現出空中、海面兵力情況。沙盤前,海軍航空兵某部參謀人員與友鄰艦艇部隊參訓官兵共同商議演訓計畫。借助前期共同製作的跨兵種術語對照表,雙方交流順暢、溝通無阻,高效制訂出一整套作戰方案。
“如今,駕駛戰機為艦艇提供態勢支撐和指揮引導,已成為我們的訓練日常。此前,我們和艦艇部隊協同配合時,也遭遇到一些難題,經過持續探索,雙方才有了現在的默契。”參訓的一名飛行員感慨地說。
這名飛行員告訴記者,第一次保障艦艇訓練時,面對兄弟單位傳來的任務方案,他感到有些無從下手——方案裡基本上全是艦艇專業術語,對戰機保障的要求僅有計畫空域和預期效果等大致內容,缺少具體實施流程、指揮隸屬關係等關鍵要素。
後來,雙方共同對訓練方案內容進行了完善,但不同兵種之間的認知差異,導致訓練中頻繁出現溝通不暢、響應滯後等情況。
那次訓練結束後,該部與友鄰艦艇部隊一起展開復盤總結,將所有“認知差”攤開來講得明明白白:“態勢共享不是簡單傳輸數據,而是要傳遞經過分析處理的融合信息”“空中平台的響應速度應按秒計算”“水面艦艇要兼顧水文氣象變化”……經過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雙方找到了破解問題的方法:製作一份跨兵種術語對照表和一套特情協同處置流程。
“體系練兵必須從‘物理叠加’轉向‘有機融合’。”該部領導介紹,為進一步打破認知壁壘,他們還與艦艇部隊互派骨幹前往對方單位學習深造。
第一次登上艦艇,該部訓練參謀楊琪對艦艇部隊的運轉模式、指揮流程和術語體系有了直觀的感受:“艦艇部隊和我們的組訓模式有所不同,近距離觀摩他們的訓練,讓我對艦艇部隊有了更多瞭解。”與此同時,艦艇部隊骨幹也分批走進該部,親身體驗空情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