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155毫米炮彈生產車間。 |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近期,與“歐洲再武裝”進程相對應,歐洲軍工企業的設施建設和軍火產能增勢明顯。然而,受多重因素影響,歐洲承諾已久的軍工業乃至防務“復興”,短期內仍難以落地。
企業規模加速擴大
8月中旬,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通過分析歐洲37家防務公司共150處生產設施的雷達衛星數據後發現,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洲軍工廠的建設活動進入加速狀態。軍工企業以和平時期3倍的速度擴張,新增工業用地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
歐洲軍工企業最明顯可見的實體擴張,特別是新建工廠等,主要集中在炮彈生產設施方面。數據顯示,約1/3的彈藥和導彈生產設施存在擴張或建設活動跡象。這既反映出彈藥生產的優先地位,也體現出這類企業對生產空間的巨大需求。歐盟曾於2023年5月通過《支持彈藥生產法案》,決定出資5億歐元(約合5.8億美元)加大彈藥生產,並持續加大這一領域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
歐盟國防與航天事務專員安德留斯·庫比柳斯指出,歐洲大口徑火炮彈藥的年產能有望從2022年的約30萬發,提升至今年底的約200萬發。德國防務企業萊茵金屬公司表示,其155毫米炮彈的年產能將從2022年的約7萬發,提升至2027年的約110萬發。歐洲導彈集團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施羅本豪森鎮的工廠,正在擴大“執法者”便攜式導彈生產規模,還承接了北約價值56億美元的訂單,將在歐洲本土生產1000枚“愛國者”GEM-T型地對空導彈。
擴張規模最大的軍工設施之一,是位於匈牙利西部皇宮堡的一處大型彈藥和炸藥生產基地。其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與匈牙利國有N7國防工業創新有限公司聯合組建。該基地首座工廠於2024年7月竣工,為萊茵金屬公司的KF41“山貓”步兵戰車生產30毫米彈藥。目前,該基地建設仍在繼續,未來還將生產155毫米炮彈和用於“豹”-2主戰坦克的120毫米彈藥,並建造一座炸藥工廠。
有評論指出,從上述企業的工程規模和分布範圍來看,歐洲正在經歷代際性的軍備重整,即從和平時期的“即時生產”模式,轉向為“更持久的戰爭狀態”打造工業基礎。北約軍備控制專家威廉·阿爾貝克指出,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將在中長期改變歐洲防務工業,“一旦開始大規模生產炮彈,金屬和炸藥的供應鏈就會盤活,這將降低導彈生產成本和複雜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