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25日發表題為《美國的軍事冒險主義能勝過中國的“持久和平”戰略嗎?》的文章,作者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中國學院創始院長姜聞然。文章摘編如下:
近日,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打擊,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突然宣布以色列與伊朗將“全面徹底停火”。這暴露了變化中的美國戰略態勢的一個關鍵點。華盛頓通過持續的軍事干預謀求全球主導地位,押注壓倒性武力可以迫使對方屈服。而中國則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線。
北京走的是追求“持久和平”的道路,它一直在運用經濟手段和外交活動,並避免捲入重大軍事糾纏。這種差異反映出中美兩國對國家實力和國際秩序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對下一階段大國競爭具有深遠影響。
美國對伊朗的攻擊符合其數十年來的軍事干預模式。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幾乎不間斷地實施軍事行動,對巴爾幹半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和也門進行干預。
這種戰爭不斷的狀態維持了美國的主導地位,但也需要耗費巨大資源。2024年,美國軍費開支達到9970億美元,超過排在其後的9個國家的軍費開支總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戰略工具箱以地緣經濟為中心。其首要目標是確保和平環境和發展所需的穩定資源流動,從而幫助數億人擺脫貧困,同時打造強大的技術和工業能力。這一戰略對外推動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項目的實施,通過部署資本和基礎設施以培育影響力並確保供應鏈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