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國家藝術聯盟藝術家”洪慶恩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 |
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電(實習記者 邱韵)在十一屆中華文化論壇期間,台灣“國家藝術聯盟藝術家”、第54屆國際文化美術大展“金獎”得主洪慶恩就兩岸藝術文化創作交流等問題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兩岸同根同源,應當積極交流,不做井底之蛙,“汲古揚新”,激發藝術創作的時代新貌。
洪慶恩向記者介紹了他的“新水墨畫”創作過程。與傳統山水畫依賴毛筆勾勒皴染不同,他的畫作融合了多種現代技法,如噴、拓等各種方式,同時在落款中也採取簡潔的署名方式,一改傳統畫作中較為複雜的落款風格。此外,他特別展示了以寒山寺銀杏為靈感創作的作品,其中繽紛的落葉並非畫出,而是採用真實的銀杏葉,蘸取顔料後拓印而成。這種打破常規的創作,讓畫面既保留了東方意境,又充滿了當代的視覺張力。
洪慶恩研習書法已五十年,但他並未拘泥於現狀。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題為“破執”的書法作品。為了體現“打破執著”的內涵,他有意將字寫出紙外,或在收筆時切斷墨跡,以這種有形的“破”來呼應打破思想疆界的無形理念。他表示,這幅作品要表達的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思考,發揚時代精神。另一幅“上善若水”則利用了水與墨的物理特性。他用沾滿清水的筆尖蘸墨,書寫後在關鍵處撒上鹽巴,鹽粒吸水後形成了自然暈開的特殊肌理。“有時候弄個四五十張也才挑一張,”他感慨道,“創作是很辛苦的事情。”這份辛苦,正是為了追求與傳統程式化表達不同的、充滿生命力的藝術效果。
談及參加文化論壇及在大陸各地的交流經歷,洪慶恩顯得格外健談。他今年已到過山東、安徽、內蒙古、福建等多地,與大陸藝術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還特別提到了大陸在移動支付等方面的飛速發展帶來的震撼。洪慶恩先生表示,“來就是一種學習,我喜歡來交流。”他積極鼓勵台灣的年輕人多走出來交流,開闊視野,避免做“自我感覺良好”的“井底之蛙”。
洪慶恩的言談與創作,生動地印證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兩岸心靈的根脈和歸屬”這一深刻主題。正如他所期盼的,更多的交流與互鑒,必將為兩岸的文化藝術乃至民族的共同進步,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