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兩岸專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現場:兩岸出版界代表大江論壇話交流
http://www.crntt.tw   2025-10-25 00:04:52
獨立經濟學家、台灣歷史學家 範文議主旨發言(中評社 孫藝菲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實習記者 孫藝菲)10月23日上午,由台盟中央指導、台海出版社主辦的第十二屆大江論壇——兩岸文化出版對話交流活動在北京舉行。在主旨發言環節,範文議、江樂興、劉釗、劉平、劉方、房立雯六位嘉賓依次發言,從出版實踐與文化使命的不同維度闡述了兩岸出版合作的現狀、挑戰與未來方向。

  範文議以台灣出版業發展歷程為主線,指出1949年後台灣出版機構從百餘家激增至2000年代的6200家,但受限於省內市場狹小,書籍銷量普遍不足2000册。他強調,台灣出版業在社科、文學領域積澱深厚,皇冠、遠流等出版社成為文化地標,但近年受政治環境影響,優質創作者流失嚴重。他呼籲,兩岸需以文化紐帶為橋梁,通過小說、電影、歌曲等載體共同傳承中華文明,警惕“割裂式發展”對文化認同的消解。

  江樂興提出大陸出版業近十年經歷三大轉型:內容原創化崛起、載體數字化融合、營銷模式全域化升級。他援引數據指出,2024年上半年大陸圖書銷售同比提升37.9%,短視頻與直播推動“書找人”模式興起。同時強調AI技術的應用機遇與挑戰,認為AI輔助選題策劃、智能校對等環節可提升生產效率,但需警惕版權歸屬、內容同質化風險。他展望出版業將加速與影視、遊戲等IP跨界融合,為兩岸合作提供新方向。

  劉釗結合從業十年經驗,分享兩岸版權合作案例,策劃兩岸學者線上直播對話活動,實現文化破圈。他提出,“內容共創+資源共享+市場協同”是融合發展關鍵:大陸提供廣闊市場需求,台灣貢獻成熟版權運營經驗。以故宮建軍百年紀念項目為例,呼籲兩岸聯合開發圖書、紀錄片IP,推動中華文化傳播全球化。

  劉平回顧十年兩岸版權貿易歷程,講述了引進林清玄散文集、蔣勛《孤獨六講》等案例,指出“經典打撈”需兼顧文化根脈與時代共鳴。她以《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項目為例,強調兩岸學者合作重構傳統文化體系。面向未來,提出深化“雙向對話”策略:將張曉風校園行活動模式復制至台灣,推出治愈系漫畫《帶殼的牡蠣是大人的心臟》繁體版,通過兩岸讀者情感共鳴構建新型文化交流範式。

  劉方解析新型出版模式的“三化”特徵:時間顆粒化(72小時完成出版交付)、流量矩陣化(1億私域用戶精準觸達)、AI全鏈化(書世界智能平台實現選題分析、風險預警、智能校對一體化運作)。以《長安客》營銷為例,闡述通過“金字塔價值模型+5W流量雲”策略,借勢影視劇熱度引發傳播裂變。他提出,AI校對已成行業剛需,果麥參與制定的國家生成式大模型標準可為兩岸出版技術協同提供基礎。

  房立雯重點推介“SINO(中國)預印本”平台,強調其解決期刊出版周期長、促進學術透明化的核心價值。她建議,兩岸應以該平台為紐帶,聚焦科技創新、中華歷史文化等領域共建資源庫,推動出版標準互認與數據共享。同時籌畫兩岸編輯人才聯合培養計畫,在開放科學背景下探索學術出版新型合作模式。

  會議尾聲,主辦方表示將持續搭建兩岸出版合作平台,募集資金支持中小出版社融合發展,共同書寫中華民族文化的當下與未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