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據中國台灣網報導,8月24日,台灣青年“品讀鄭州”交流活動走進鞏義市,二十餘位來自台灣的青年先後造訪石窟寺、杜甫故里與永昭陵,透過石刻藝術、詩歌情懷與宋陵禮制,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切身感受中原大地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輝煌。
在鞏義石窟寺,台灣青年被北魏時期精湛的石刻藝術深深吸引。他們長久駐足於保存極為完整的《帝後禮佛圖》浮雕前,在講解中遙想北魏皇室虔誠信佛的莊嚴場面。“這些造像不僅讓人驚嘆於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更體現出中華文化中藝術與信仰的深度融合。”一位來自台北的青年這樣分享。
隨後,參訪團走進杜甫故里。在充滿唐代風韵的宅院中,青年們聆聽“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沉浸式體會《三吏》《三別》等經典詩篇背後的時代印記。“從前在課本上背誦的詩句,今天終於有了溫度,”一位台北青年站在竹刻詩廊前感動地說,“杜甫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正是中華文脈中最深刻的精神基因。”
最後,台灣青年們走進北宋永昭陵神道遺址。在蜿蜒的神道兩側,他們駐足凝視歷經千年的石像生群,通過現場講解和數字化導覽,深入瞭解宋代陵寢規制與石刻藝術蘊含的禮制思想。當聽到這些石像生不僅象徵皇家儀仗的威嚴,更體現了中華文明“事死如事生”的哲學觀念時,青年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些承載著文明記憶的珍貴石刻。“站在這些千年石雕前,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呼吸,”一位台灣青年感嘆道,“它們不僅是冰冷的石頭,更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見證。”
活動結束後,多位台灣青年表示,從石窟寺的佛教藝術到杜甫的人文精神,再到宋陵的禮制文化,此次鞏義之行讓他們更加直觀地理解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特徵。“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是歷史的延續,”一位台中青年感慨道,“兩岸同胞共享的文化基因,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愈發鮮明,也為兩岸青年的未來交流奠定了更深厚的文化基礎。”(中國台灣網、鄭州市鞏義市台辦聯合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