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1975年,台灣知名民謠歌者胡德夫為詩歌《匆匆》譜曲並演唱。“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頭,韶光逝去無影蹤。”50年倏忽而逝,白衣飄飄的青年已是須發蒼蒼,胡德夫依舊在舞台上歌唱。
“匆匆50年”胡德夫民謠金曲音樂會日前在北京舉辦,由此拉開今年大陸巡演序幕。“從前我唱《匆匆》不太好意思,很像年輕人在勸同輩或者比我大的人,說要珍惜光陰。現在唱起來就很自然從容了,歌詞像從心底流淌出來,既是唱給大家,也是唱給自己。”胡德夫對記者說。
“唱自己的歌”
上世紀70年代,胡德夫身邊流行的是西洋歌曲。胡德夫說,台灣之前也沒有民歌,是自己與李雙澤、楊弦(後被並稱“台灣民歌運動三君子”)3個“臭皮匠”決定把歌種下去,然後土地上總會開出花來。“我們不是音樂系出來的,只是社會上一群小毛頭,有人質疑我們是一群無病呻吟的人。但我們也提起筆來,在歌裡寫寫自己的故事。”
大三那年,為給患癌的父親籌錢治病,胡德夫從台大外文系休學,日夜打工掙錢,並在台北哥倫比亞咖啡廳駐唱。在那裡,胡德夫遇到了李雙澤。這位小學時隨母親來台的菲律賓僑生,在後來的校園演唱會中拎瓶可口可樂上台,質問唱“洋歌”的青年:“全世界年輕人都在喝可口可樂、唱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11歲從台東大武山走出,學習10年黑人靈歌、藍調、美國民謠,一直唱英文歌的胡德夫,此前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胡德夫後來常說,李雙澤提倡“唱自己的歌”,開啟了自己的溯源之旅。
“以前我羞澀地躲在家裡寫歌,寫出來也不敢拿給大家,只跟李雙澤、楊弦互相分享鼓勵,說說自己的故事。”1972年,胡德夫創作了第一首歌曲《牛背上的小孩》。此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太平洋的風》《最最遙遠的路》等歌曲問世,故鄉是驅動他不斷向前追尋的原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