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前的柏樹(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懷化8月5日電(記者 陳思遠)湖南芷江,這座湘西邊陲小城,因1945年的歷史性時刻而載入史册——它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軍隊接洽投降事宜的受降地。8月4日上午,兩岸記者走進芷江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在館長的講述中聆聽那段歷史背後的暖心故事,激起兩岸記者共同傳播民族抗戰史的決心。
台灣記者對於芷江受降的相關歷史並不熟悉,他們好奇詢問為何選擇芷江作為受降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向記者介紹,首先,芷江是通往雲貴川的咽喉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至1942年間,湘西各族人民用血肉之軀兩度擴修芷江機場,最終將其建成盟軍在遠東地區僅次於印度加爾各答機場的第二大機場。其次,從這裡起飛的中美混合航空聯隊與中國空軍第5大隊,頻繁出擊日軍目標,有力打擊了侵華日軍,成為其進犯西南、妄圖占領整個中國的 “最後一道空中屏障”。中國軍隊可依托芷江機場的空中力量,快速將受降人員、接收部隊投送至各地受降點,保障了受降工作的高效推進。記者們聽後紛紛點頭,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吳建宏還提及,台灣同胞和美國友人曾多次向紀念館捐贈相關文物,為豐富這段歷史添磚加瓦。“受降主官蕭毅肅的女兒蕭良傑就曾捐贈400餘件文物,”吳建宏回憶道,“捐贈時她提到,這些文物不屬於蕭家私人,而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
“台灣同胞徐一,堅持十多年志願修剪館內的柏樹,”吳建宏指著院內修剪得整整齊齊的柏樹說,“這些柏樹在他的照料下,始終保持著莊重的姿態,仿佛在守護著這段珍貴的歷史。”
為豐富完善館藏,吳建宏也付出了諸多努力。他時常前往周邊工地巡查,只為尋找丟失的半塊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碑。“說不定哪天就被我找到了!”他笑著對大家說。
“我們是中國抗戰歷史的接力者、傳承者和弘揚者,”吳建宏說,“愛國情懷激勵著我們講好抗戰故事,而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正是我輩的使命。”這番話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