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兩岸專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現場:兩岸記者訪芷江受降舊址
http://www.crntt.tw   2025-08-05 05:53:49
和平文化園區內的石像雕塑(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懷化8月5日電(記者 陳思遠)經年烽火燼,降書落芷江。8月4日上午,兩岸記者走進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鎮七裡橋村,踏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在斑駁史跡中重溫抗戰烽火歲月。​

  1945年8月21日,改變民族命運的芷江受降在此啟幕。當日,3架中國野馬式戰機引航監護,載有日方代表今井武夫等8人的日機緩緩降落芷江機場。日方人員經身份核驗與行李檢查後,被護送至指定住所。中方受降官員蕭毅肅、美軍參謀長柏德諾等入場後,今井武夫及其隨員被引入會場,開啟投降洽談。會談中,今井武夫簽署備忘錄收條,提交日軍在華軍力分布地圖,逐一確認投降細節。8月23日下午,何應欽召見今井武夫,正式宣告日本投降書簽字地點定為南京。​

  如今,受降舊址、受降紀念坊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聯袂構成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成為鐫刻民族記憶的精神地標。

  步入和平文化園區,一座巨型雕塑率先映入眼簾:抗日戰士一手緊握步槍,一手輕抱嬰兒,昂首闊步間目光堅定望向遠方,恰是抗戰勝利曙光初現的生動隱喻。雕塑後方,浮雕巍然矗立,左右底座分置的大刀與步槍,無聲訴說著戰時的艱苦卓絕;浮雕之上,密密麻麻的中國抗日軍民群像,定格著眾志成城的抗爭瞬間。​

  沿參觀路線前行,被譽為“中國凱旋門”的受降紀念坊赫然矗立。這座四柱三拱門牌坊式建築,以“血”字造型警示後世,高11.52米、寬13.37米、厚1.4米的青磚身軀外覆水泥,坊上鐫刻著蔣中正、孫科、李宗仁等軍政要人的12幅題詞題聯,以及223字的《芷江受降紀念坊》銘文。“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戰勝入侵之敵、洗雪百年國恥的標誌性建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向記者解釋道。

  穿過蒼勁的柏樹大道,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掩映在葱蘢綠意中,鎏金館名熠熠生輝。大堂中央,平面與立體交織的“V”形建築格外醒目,既象徵“Victory(勝利)”,又鐫刻著“降書”“日本投降矣”等關鍵歷史印記。館內“正義的勝利”“歷史選擇芷江”“芷江受降”“全國受降”“彪炳青史的受降城”五個展區,通過1000餘張歷史照片、327件實物,全景式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