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重慶6月28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城市,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鐫刻民族記憶的立體史書。6月25日至27日,“文化抗戰川渝行”兩岸媒體團在重慶展開為期三天的深度探訪,媒體團走進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等歷史遺跡,以“細節考古”的方式重現抗戰歲月的立體圖景。
在巴南區南泉抗戰遺址舊址群,媒體團成員沿著青苔斑駁的石階拾級而上,盛夏的陽光在蜿蜒的山路上投下細碎的光影,在清幽的山林環境中,媒體團成員駐足聽泉樓前,輕撫斑駁的磚墻。一陣山風拂過,帶來遠處山澗的潺潺水聲,與80年前將領們在此研討戰報時聽到的泉聲形成跨越時空的和鳴。
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內,一份1941年的《大公報》原件引起關注。報紙邊欄處油漬清晰的“豆花飯”價格記錄,成為解讀戰時民生的重要注腳。透過物價與抗戰新聞並存的版面,我們看到了重慶軍民“愈炸愈強”不屈意志。
在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展覽採用雕塑、油畫等藝術形式和聲光電技術,展出文物、圖片共3000餘件,生動再現了聶榮臻元帥光輝的一生。來自台灣的同胞王裕慶表示,聶榮臻元帥的偉大,不僅體現在軍事領域的卓越成就,更在於他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他深知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因此,積極吸納黨外優秀人才加入國家建設行列,讓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光和熱,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智慧與力量。這種精神與品德,不僅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前行的動力與指引。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將繼續秉承這種精神,為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重慶規劃館,多媒體展廳以五光十色的光影藝術,將山城的過去與未來交織成一幅絢麗的畫卷。從抗戰時期的黑白影像到現代都市的璀璨夜景,“重慶色彩”在時空流轉中愈發鮮明奪目,江畔吊腳樓的赭石色、火鍋的艶紅色、輕軌穿樓的銀白色依次流轉,這些色彩不僅是視覺的衝擊,更是歷史的訴說。
在解放碑前,兩岸記者合影留念,鏡頭中,這座見證抗戰勝利的豐碑與周圍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既彰顯著重慶厚重的歷史底蘊,又展現著這座城市蓬勃發展的現代活力。碑頂的報時鐘靜靜訴說著79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勝利時刻,而此刻,和平的陽光正灑在每個人的笑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