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媒體走進張自忠將軍陵園(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重慶6月27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張自忠將軍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其“捐軀赴國難”的精神被兩岸共同銘記。今年是張自忠將軍殉國八十五周年,6月26日,兩岸媒體走進位於重慶北碚梅花山的將軍陵園,共同緬懷這位英勇殉國的抗日英烈。張自忠將軍之孫張慶成、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與兩岸媒體同行。
兩岸媒體隨講解員進入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紀念館入口放著一張將軍生前的珍貴照片,兩側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蔣中正、李宗仁、馮玉祥為將軍題寫的挽詞:“盡忠報國”、“為國捐軀”、“英烈千秋”……館內展列著將軍的生平事跡: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4年投筆從戎,1935年晉陸軍中將。全民族抗戰爆發後,曾任第59軍軍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等職,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1940年5月16日,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周恩來贊譽“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寥寥幾句,道不盡將軍的赤膽忠心。兩岸媒體一同觀看《絕筆》紀錄片時,苑舉正教授站在人群中間,神情肅穆。紀錄片還原了張自忠殉國時的細節:中午時分,張自忠的左肩中彈。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身邊只留下8名隨從。下午3時左右,日軍終於衝進我方陣地,火線之間,張自忠又中數彈,右胸部被子彈洞穿,噴出的熱血、濺到副官馬孝堂滿臉滿身。剛包完右胸傷口,日軍就一窩蜂、湧了上來。
當年的日軍、有資料記載著張自忠壯烈犧牲的場景:日軍第四隊一等兵藤岡是第一個衝到近前的。突然,從血泊中站起來一個身材高大的軍官,他那威嚴的目光竟然使藤岡立即止步,驚愕地愣在那裡。衝在後面的第三中隊長堂野隨即開槍,子彈打中了那軍官的頭部,但他仍然沒有倒下。清醒過來的藤岡端起刺刀,拼盡全身力氣、猛然刺去,那軍官的高大身軀終於轟然倒地。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張慶成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唱起了《大刀進行曲》,兩岸媒體無不動容。他表示:“祖父因為職務高、影響大,在中華民族史上畫了一道深深的畫痕,這個畫痕還會繼續畫下去。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全國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犧牲了太多太多的中國軍人、中國老百姓。那些人不知姓甚名誰,甚至不知被安葬在哪裡。但是在我的心裡,他和我祖父一樣,同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兩岸媒體來到將軍墓前默哀獻花,在場眾人眼泛淚花。苑舉正教授激動地表示:“張自忠將軍寧死不屈的氣節是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的骨氣。對我來說,張自忠將軍不僅僅是老鄉、是楷模,更是我個人與家國中的一部分。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為什麼要這麼重視張自忠將軍、重視抗戰歷史,以及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忘記歷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同時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以張自忠等為代表的一批殉國將領,他們同全體中華兒女一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偉大勝利,將士們的精神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