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兩岸專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山萬重》作者與兩岸媒體重溫李莊往事
http://www.crntt.tw   2025-06-26 00:54:41
《關山萬重》作者郎麟(中評社 許思悅攝)
  中評社宜賓6月25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6月24日,“文化抗戰川渝行”媒體採訪團來到宜賓李莊,《關山萬重》作者郎麟向兩岸媒體分享了這部耗時八年的著作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這部記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李莊歲月的作品,不僅凝聚著兩岸學者後人的集體記憶,更見證了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

  2017年,董作賓之子董敏將記錄李莊往事的重要使命托付給郎麟。彼時,這位曾親歷李莊歲月的老人,仍清晰記得童年時“有一樹紅梅的院子”和被母親賣掉的小山羊。儘管最初覺得“可能沒有結果”,但郎麟在尋訪過程中發現,每一位史語所後人都非常看重和信任這段歷史。從傅斯年之子傅仁軌到李方桂之子李培德,兩岸學者後代紛紛提供珍貴記憶,最終編織成這部35萬字的“集體回憶錄”。

  郎麟向現場記者生動講述了戰火中的姻緣佳話。戰時的史語所成就了五對美滿姻緣,其中三對後來赴台。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語言學家逯欽立與“李莊鎮花”羅筱蕖的結合,這段姻緣由傅斯年親筆擔保、53位學者聯名作證方才促成。羅筱蕖的姐姐張素萱——那位“從來不打罵孩子”的老師,也以同樣方式與檔案學家李光濤喜結連理。如今,見證這些姻緣的婚書和董作賓創作的《香樟集》打油詩,都珍藏在史語所舊址中。

  作品問世後引發兩岸學者後人強烈共鳴。李方桂之子李培德激動地說:“我太高興了,我看到我們的板栗坳又復活了”;勞榦先生從拿到書到看完第一遍,接連發了三次郵件,第一次說“怎麼到處去收集來寫得這麼流暢”,看完後寫道“又喜又悲,感慨萬千”,並表示還會再看一遍。這些真切的反饋讓郎麟深感欣慰:“這八年的功夫沒有白費。”

  正如書中記錄的“山高水長”碑所喻,這段跨越海峽的文化記憶仍在延續。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