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兩岸專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現場:兩岸同胞聆聽自貢的抗戰故事
http://www.crntt.tw   2025-06-25 00:46:19
《抗戰中的自貢》主編、自貢市鹽史專家陳星生為參訪團帶來生動的“自貢抗戰歷史課”(中評社 許思悅攝)
  中評社自貢6月25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同時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6月23日,兩岸媒體記者、台灣文化學者、抗戰老兵後代、青年學生約30人來到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深入瞭解這座西南大後方戰略重鎮的救亡故事。

  場館內,中國銀行貢井鹽場支票、抗戰時期救國公債券等文物依序展陳,靜靜訴說著那段歷史。七七事變以後,我國主要海鹽產區相繼淪陷,長江中下游航道被日軍控制,湖北、湖南等地區逐漸陷入“鹽荒”。湘鄂前線士兵有云:“願得一碟鹽,勝食山海珍。”與此同時,抗戰後方人口激增,食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危急存亡之際,自貢作為大後方最重要的井鹽生產基地,毅然扛起了保障全國軍民食鹽供應的重任。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民眾“有錢的出錢”,積極支持抗戰。1938年春,四川鹽場奉令“增產趕運”,即增加川鹽產量,並加快運輸到缺鹽的湘鄂各地和抗戰後方缺鹽省份。自貢鹽商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不惜傾家蕩產籌措資金:余述懷變賣家產新建鹽井,黃學周抵押祖宅購置設備,羅從修甚至借高利貸維持生產。他們引進電力汲鹵、蒸汽煎鹽等新技術,晝夜不停增產食鹽。

  “轟炸的越厲害,我們生產的越多,這就是自貢的抵抗”,《抗戰中的自貢》主編、自貢市鹽史專家陳星生來到現場為參訪團介紹道,日軍為實施“鹽阻斷”戰略,1939至1941年間對自貢發動7次大規模轟炸,共投下炸彈1544枚,炸死365人,炸傷773人,炸毀房屋1101間,炸塌房屋354間,燒毀房屋1330間,且炸毀了大量鹽業生產設施。雖遭日機多次轟炸,自貢仍以大量食鹽、巨額鹽稅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