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前所長、研究員周志懷(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南京10月20日電(記者 束沐)今年暑期“大罷免”結束後,島內朝野鬥爭氛圍仍然熾烈,各黨派圍繞2026地方選舉提前展開部署,藍綠白三邊關係也出現新變化。在南京大學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兩岸智庫學者就2026選情態勢展開研判,多名專家認為,2026選舉不僅是檢驗“藍白合”的指標、也是檢驗台灣民意是否發生結構性變化的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前所長、研究員周志懷表示,僅從單一罷免事件來觀察台灣民意變化,尚難得出“台灣政局與島內民意變化逆轉式拐點”的定論。他認為,除了處於意識形態兩端的深藍與深綠的投票立場較難改變外,大多選民目前對民進黨恐怕還只是想打“一巴掌教訓一下”而已。這其中既有對賴清德執政後沉迷於“反中抗中”和朝野對立,執政績效低下,應對風災自然災害失措的教訓,也有相當一部分因素是要教訓張狂的罷團和“青鳥”。
他分析,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對台灣民意變化的影響畢竟是十分複雜的。台灣不同層次選舉對島內民意的影響並不相同;島內“反中抗中”民意有變化、但不大,而且很不穩定;島內反台獨的力量與主張維持現狀的民意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核三”延役與重啟“核四”兩次公投的結果完全相反,凸顯台灣民意的多變性。因此他認為大罷免後島內民意的變化只是“一過性”的弱變化,2026縣市長選舉結果是檢驗民意變化的重要風向標。
台灣崑山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丁仁方表示,藍白已逐漸形成2028年下架賴清德的共識,在2026年九合一選舉必須也必然合作。只是藍白在各縣市基層各有不同的組織及支持者,地方選舉又有各種複雜的政治利益計算,藍白合作模式交換的目標很可能是跨選舉、跨縣市,就算兩黨高層彼此達成共識,也要有強勢作為及資源為後盾才能落實,很多條件目前看來仍不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