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4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10月號已出刊(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記者 馬逸群)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334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10月號,共刊發19篇文章,涵蓋兩岸、香港、東亞、國際等議題。
本期“專題”欄目聚焦台灣光復80周年回顧,刊發了《尋找80年前台灣光復社會轉型時期的歷史記憶》《光復前後台灣同胞抗爭策略的變化與啟示》《光復時期浙籍人士對台灣社會接管改造的歷史考察》和《<開羅宣言>發表前美國策劃“台灣國際共管論”》四篇文章。
客家台灣史研究會發起人湯錦台發表《尋找80年前台灣光復社會轉型時期的歷史記憶》一文。文章聚焦日據時期台灣兩個客家家庭的子弟,同樣早早地直接擁抱了祖國,在台灣光復後又同樣作為台灣客家人,成為歸鄉的遊子,但是時代的車輪帶來了他(她)們給台灣留下的不同的烙印。作為與台灣光復同時走進這個時代場景的人物的最珍貴歷史記憶,並不是跟著父母輩走過那段艱苦歲月的追憶,也不是對走出國民黨加諸於台灣人民的思想枷鎖的心路歷程的回溯,而是嘗試從當中去找出經歷過異族五十年的統治之後,台灣與大陸之間仍然藕斷絲連的命運與血脈相連線索的意義。紀念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就是要將兩岸命運相連的歷史繼續譜寫下去,也要把兩岸客家人血脈相連的歷史一直譜寫下去。
台灣野禮傳媒共同發起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生林明正發表《光復前後台灣同胞抗爭策略的變化與啟示》一文。文章指出,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與大陸僅有4年的時間短暫相連,緊接而來的國共內戰,又讓兩岸分隔開來,國家統一仍是許多統派人士的未竟之志。為保衛國土、促進統一,無數先烈流血犧牲,但為何台灣統派在日據與國民黨統治時代,鬥爭過程都從武鬥走向文鬥,似乎較少人探討其原因。毛澤東曾說“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三大法寶,武裝鬥爭指的就是開闢根據地與開展游擊戰。為何台灣的鬥爭難以循此模式發展起來?本文透過日據時代台人抗日運動與白色恐怖時期的鹿窟基地案,以歷史研究法分析台灣武裝鬥爭失敗的原因,同時檢視台灣島內統派在推動國家完全統一所做過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