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隆重舉行(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10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全球領導力學院承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為10月13日至17日舉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系列活動核心環節,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化新動能”為主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波蘭、德國等多國的前政要、知名學者、意見領袖與媒體代表,在走訪上海、溫州實地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後齊聚北京,共同探討世界變局下的全球治理、技術革命與人類未來發展。論壇發布5項重磅研究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出席論壇並致辭。他表示,當代中國正在書寫的,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闊的現代化篇章。在過去幾天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系列活動中,各位嘉賓深入上海、浙江等地開展調研,走訪中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標誌性企業與示範區,感知中國發展脈動。嘉賓們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鮮活注腳;一路上的所思所感,為今天對話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張東剛相信,未來五年,中國式現代化必將以其廣泛性、人民性、協調性、共生性與開放性,為共建美好世界注入強勁動能,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發展光明前景提供澎湃動力。
在外方代表發言環節,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作演講。他指出,當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存,世界出現分裂,我們需要共同審視造成這一局面的深層原因。回顧過去,全球各國特別是中國實現了高速發展,中國已在太陽能、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成為了重要領軍者。中國擁有大量優秀的工程師,私營經濟活躍且積極創新、走向國際。他特別強調,中國的市場龐大,發展特色鮮明,這些獨特優勢都是重要的資產。如今國際組織面臨挑戰,貿易受阻,合作減少。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全球化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美國、歐盟等國家更應加強協作;另一方面,中國現代化進程獨特而迅速,基建發展突出,從追隨者轉變為多個領域的引領者。面對當下政治因素給技術發展帶來的阻礙日益嚴重的情況,各國應共同努力跨越政治分歧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發布了五項重磅研究成果,包括《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全球2050評估與未來展望》研究報告以及四部新書:《歐美學術界感知中國式現代化——明德戰略對話2024》《國際激烈角鬥中的中國——對話16位美歐俄知名專家》《世界看新時代中國2025》和《國家復利式發展與中國發展優勢》。
在戰略對話一“中國經濟與全球發展:增長、開放與安全”環節。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波蘭華沙科茲明斯基大學轉型、一體化和全球化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格澤高滋·科勒德克表示,當前西方某些勢力與媒體正對中國進行不實指控與“妖魔化”宣傳,這種片面報導誤導了國際輿論。他強調,中國始終致力於全球發展事業,通過投資倡議與技術共享,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實質性幫助,這與所謂的“殖民主義”或“債務陷阱”敘事截然不同。面對未來全球在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將呈現的多極化趨勢,科勒德克認為,各國應超越地緣博弈與意識形態對抗,共同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方案。他充分肯定了中方在此過程中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與提供的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