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黃大慧教授發言(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 郭至君)9月5日,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在北京記者站召開了以“石破茂內閣困境與中日關係動向”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多位相關領域研究專家齊聚一堂,對當前日本國內政治生態的困局與中日關係未來走向等議題發表了自身的深邃見解。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黃大慧教授餐會發言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9月2日日本簽訂投降書的歷史節點,讓抗戰紀念與閱兵成為觀察中日關係的重要窗口。黃大慧圍繞中日關係中的歷史、台灣、領土爭端三大傳統問題展開分析,尤其聚焦日本在歷史認知上的邏輯偏差與外宣歷史戰策略,為理解當前中日關係提供關鍵視角。
黃大慧指出,冷戰結束後,日本不僅面臨經濟“失去的30年”,在歷史認知上更呈現逐年倒退趨勢。1995年村山談話曾對日本侵略殖民統治作出反省,成為戰後歷史認知的重要里程碑;但2015年安倍談話與村山談話差距顯著,其中“日本新一代不應背負歷史責任”的表述,是歷史認知的明顯倒退的表現。
黃大慧認為,2010年是日本對華認知的重要轉折點。此前日本國內在歷史問題上的認知存在分裂,而2010年後逐漸走向統一,核心原因有二:一是2010年8月中國GDP超過日本,日本將其視為“經濟戰敗”,對華認知從“機遇”轉向“威脅”;二是釣魚島撞船事件後,中日海洋權益爭端激化,叠加歷史問題影響,日本國內輿論與政府立場逐漸趨同,對華認知整體惡化。
對於2025年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日本政府的態度,黃大慧分析,有意反省歷史的石破茂首相,未能如其前任那般在重要歷史節點發表“石破談話”,一方面是執政黨在眾參兩院均未過半數,擔心引發政權進一步不穩定;另一方面是日本社會右傾化嚴重,歷史修正主義盛行,面臨右翼保守勢力的巨大壓力。
黃大慧梳理了新世紀以來中日關係核心影響因素的演變軌跡,他認為,新世紀第一個10年,歷史問題是影響中日關係的首要因素。2001年-2006年,小泉純一郎任首相期間,連年參拜靖國神社,最後一次還選擇在“8.15”戰敗日當天,這導致中日關係降到了冰點。2010年後的第二個10年,海洋權益之爭,尤其是釣魚島問題,上升為核心影響因素。2020年進入第三個10年,台灣問題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現實議題,隨著中國解決台灣問題進程推進,日本對該問題的關注度持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