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林艷:借力四個“勢” 打造新兩岸族
http://www.crntt.tw   2025-10-13 00:04:42
中評社助理總編輯兼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林艷(中評社圖片)
第十七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日前在港舉行(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10月13日電(記者 秦殊)第十七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不久前在香港舉行,中評社助理總編輯兼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林艷重點圍繞如何打造新兩岸族發表了看法。林艷認為,“新兩岸族”的崛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兩岸未來的希望。
   
  林艷表示,近年來,隨著兩岸青年交流的持續推進與深化,越來越多台灣青年成為大陸“首來族”,有一些還逐漸轉變為“常來族”。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此基礎上,一個具有“兩岸觀”的新興群體正在台灣青年世代中悄然形成,我們可以稱之為“新兩岸族”。這一群體的共同特點在於,他們具備理性的兩岸認知和寬廣的民族視角,善於包容與尊重不同文化,不再本能地排斥或抗拒大陸,甚至能主動理解和欣賞大陸社會。這個群體的出現,既是時代變遷的產物,也為兩岸關係帶來新契機。那麼,“新兩岸族”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他們的這種群體性標識又是如何形成的?她認為,這離不開四個“勢”的推動:

  一、大陸文化軟實力崛起大勢

  “軟實力”一詞由約瑟夫•奈於1990年提出,強調國家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來影響人們的觀念體系。林艷表示,這些年來,大陸軟實力日趨增強,對台灣的文化影響和輻射力度不斷加深。比如,大陸影視劇《瑯琊榜》《慶餘年》《繁花》《藏海傳》《我的阿勒泰》等在台灣掀起“追劇”熱潮,甚至有台灣民眾專程飛往大陸觀看《哪吒2》。又如,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時尚的產品,3A遊戲《黑神話:悟空》、漢服、故宮文創等,也在台灣年輕人中成為現象級“爆款”。這些熱潮,不僅激發了台灣青年對大陸文化的好奇與探索,還帶動了他們實地“打卡”北京、上海、新疆、陝西等地,這些大陸的文化大“IP”,正在成為兩岸一代青年人共同的集體記憶。

  林艷認為,文化的影響是廣泛、深遠、潤物無聲的。雖然大陸的諸多文化產品風行台灣並不足以立即改變台灣青年的意識形態和身份認同,但已在潛移默化中吸引他們主動接近、瞭解大陸,逐步淡化對大陸的排斥,甚至產生親近感。這種認同的深層次影響力,無疑是任何壁壘都無法阻擋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大陸“80後”“90後”多是在台灣影視、綜藝的陪伴下成長的,而如今,大陸流行文化已反向影響台灣,兩岸文化版圖出現了根本性變化。她指出,軟實力消長的背後,是硬實力的此消彼長,這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展望未來,隨著大陸硬實力的不斷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會進一步增強,必將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對更多的台灣青年產生深遠影響。
<nextpage>
  二、全球科技發展的時勢

  林艷表示,科技進步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認知方式,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重塑了人與人、社會與社會之間的認知方式和交往形態。對於被稱作“網絡原住民”的這一代台灣青年而言,對大陸的歪曲抹黑要接受網絡開源信息的檢驗,兩岸的地理距離阻隔不了虛擬世界中民眾的互動瞭解,正因如此,民進黨當局過往篡改教材、搞污名化宣傳、阻礙兩岸往來等傳統“洗腦”手段,因網絡而在這一代青年中威力大減。特別是近年來,大陸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得抖音(TikTok)、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台成為台灣青年瞭解大陸的重要窗口。這些平台突破時空限制,構建了嶄新的兩岸交流場景,也打破了“信息繭房”的限制,讓越來越多的台青得以看到更加真實、多元的大陸社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大兩岸觀”。

  林艷指出,展望未來,儘管網路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伸,民粹思潮和對抗情緒仍會在網上更顯極端,但網絡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反向影響只會日益增強,甚至達到基礎性、結構性層面。特別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大語言模型有望成為新一代公共知識的主要來源,承擔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進一步影響青年價值觀與認同感的塑造。大陸在這一領域具備強勁競爭力,DeepSeek等技術已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可以想見,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未來不排除大陸會像短視頻一樣湧現出廣受歡迎的AI公共產品,這勢將為兩岸青年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交流基礎。
<nextpage>
  三、新世代個性化行為的趨勢

  林艷指出,“台青赴大陸潮”背後呈現出鮮明的世代特徵。首先,新世代強調親身體驗與獨立判斷,更願意通過親身經歷來認識世界。例如,百萬YouTuber鐘明軒不顧危險警示及外界質疑,堅持獨自前往大陸,並強調,“只相信自己眼睛所見”,最終從經常傳播“仇中”言論轉為公開表達對大陸的好感,成為新世代個性化選擇的代表。其次,新世代熱衷於網絡分享,社交平台成為青年自我表達與尋找認同的主陣地。越來越多台青在網上分享自己在大陸的所見所聞,例如在《素人說大陸》YouTube頻道中,一位台北青年用三年時間記錄大陸普通人的生活,吸引了80萬粉絲,打破了許多既有的刻板印象。再者,新世代有自己的“流量入口”和意見領袖,其正面行為具有強大示範效應。以“館長”陳之漢為例,190多萬頻道訂閱者中過半是“首投族”;其“大陸行”成為台青中的熱事,在上海直播首日就飆破20萬人同時在線觀看,其對台青兩岸觀的影響力和引領力可見一斑。

  林艷認為,進一步分析,古今中外,反傳統、反建制、反權威一直是青年群體的鮮明標識,但其內涵則會隨著時代和形勢的改變而改變。台灣從“戒嚴”時代一路走來,青年群體一度被認為是綠營的天然支持者,然而,時移世易,隨著台灣政治環境的深刻變化,新的世代也有了新的理念、新的“口味”,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白色力量”突起正正說明了這一點。這也啟示我們,世代的個性行為遇到時代的共性問題,往往會催生政治上的化學反應,面對當局兩岸交流上的倒行逆施,青年一代不會逆來順受,這就是“新兩岸族”形成過程中最為能動的因素、最為活躍的力量。
<nextpage>
  四、大陸對台青政策傾斜的態勢

  林艷表示,大陸始終高度重視台灣青年工作,十八大以來,陸續推出“三中一青”、“一代一線”等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的新政策,台灣青年始終是核心對象。近三年來,習近平主席多次以回信、賀信、座談等方式,表達對台灣青年的關懷與支持,強調大陸將持續為台青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方面提供便利。即便是在兩岸局勢緊張嚴峻的背景下,大陸對台青的政策支持始終未變,歡迎台青的大門始終敞開,各地也不斷出台更多具體舉措,體現了難能可貴的政策定力與善意。

  林艷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對台青年工作的制度設計與政策實踐也在不斷優化升級。過去以短期交流為主,雖熱鬧卻難以深耕認同,如今則以融合發展為主軸,強調“單向融入”,賦予台青在大陸生活學習創業就業的“同等待遇”,鼓勵他們主動扎根發展,逐步建立歸屬感與認同感。這些年來,正是在這樣的政策引領下,作為“新兩岸族”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她認為,更深層次地看,從短期交流到深度融合,是從長遠與台青共享大陸發展機遇,讓他們在民族復興進程中實現自我價值。這不是統戰之“朮”,而是賦能之“道”,體現了大陸的寬廣胸懷和對台灣青年的真摯關愛。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親身體會並認同這份誠意與善意。

  總之,林艷認為,“新兩岸族”的崛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兩岸未來的希望。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文化到科技,從台青的世代特徵到大陸的政策取態,發展壯大“新兩岸族”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增多。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圍繞上述四個“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新兩岸族”終將在台灣青年中漸成主流,兩岸關係發展一定能迎來更多的青春正能量。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