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3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9月號已出刊(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香港9月17日電(記者 馬逸群)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333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9月號已出刊。本期《中國評論》共刊發18篇文章,涵蓋兩岸、港澳、經濟、教育等議題。
本期“專題”欄目聚焦中美關係定位變化,刊發了《冷戰後中美關係的歷次定位研究》《美國對中國海上商業競爭的舉措、動因與影響》和《構建中美競合的“非零和博弈”》三篇文章。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特聘研究員、南京大學華智全球治理研究院院長助理周文星,和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偉男聯合發表《冷戰後中美關係的歷次定位研究》一文。文章指出,冷戰結束後迄今,中美雙方都曾對兩國關係的現狀或發展前景進行或積極或消極的定位。其中,積極定位都未真正落實,根本原因在於兩國間存在消極互信,即確信對方的意圖、行為及其後果將對己方不利,確信對方是己方的戰略威脅。美方感受到的威脅主要來自中國的“異質性崛起”,這是中美關係中最大的結構性矛盾,它與“修昔底德陷阱”敘事、地緣政治、經貿衝突等結構性矛盾相交織,導致中美雙方很難就兩國關係的現狀與未來達成持久的積極定位。未來中美之間的消極互信可能加劇,相應地,雙方更有可能在兩國關係定位上達成消極“共識”。
在《美國對中國海上商業競爭的舉措、動因與影響》一文中,廣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王海峰指出,特朗普再度執政後,美國通過國內立法、行政命令、資本收購、軍事威脅等手段在造船、航運、港口等方面加強與中國全面戰略競爭。其目的在於削弱中國在造船、航運等領域的主導地位,減少美國對中國製造船舶和港口設備的依賴,推動美國造船業復興,恢復美國的海上商業的優勢地位。這篇文章基於美國政府、國會、智庫等文本分析美國對中國海上商業競爭的舉措,研究其動因,並評估其影響。
<nextpage>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屹發表《構建中美競合的“非零和博弈”》一文。文章指出,近十年來,中美經濟博弈呈現出從“競合共生”向“戰略對沖”的階段性轉變。以2018年貿易戰為分水嶺,美國對華政策從“接觸+規制”轉向“競爭+遏制”,科技脫鉤、產業鏈重構、規則標準競爭成為主要特徵。中國通過“雙循環”戰略強化內生動力,同時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雙方在數字經濟、綠色能源、區域經貿機制等新興領域形成多維角力,經濟議題與地緣政治深度嵌套。展望未來,中美將在“有限脫鉤”與“選擇性合作”間尋求動態平衡,技術主權爭奪與全球治理體系重構將成為博弈焦點,經濟相互依賴的"武器化"風險可能加劇,但氣候治理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仍存空間,美國企業對華投資態勢依然具有潛在需求。
本期“美台”欄目刊發了《特朗普與拜登對台戰略的延續與變化》《中美文化博弈視域下美國藉“台美教育倡議”對台灣的戰略利用》和《美國與台灣人工智能合作的態勢、特點及限度》三篇文章。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監事會主席仇長根,和寧波大學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寧波市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伍湘陵聯合發表《特朗普與拜登對台戰略的延續與變化》一文。文章指出,台灣問題作為中美關係中的核心敏感問題,長期以來牽動著兩岸三地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神經。特朗普與拜登在對台政策上既有延續性,又存在顯著差異。本文通過比較政治學方法研究發現,兩屆政府在戰略目標上高度一致,都將台灣視為制衡中國大陸的重要工具,但在政策工具、實施方式和風險偏好上存在明顯差異。特朗普政府更多採用突破性、交易性手段,而拜登政府則傾向於制度化、多邊化路徑。這些政策變化不僅重塑了台海局勢,也對中美關係、地區穩定和國際秩序產生了深遠影響。
廈門大學港澳台研究中心助理鄒順強,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所博士生金睿曉聯合發表《中美文化博弈視域下美國藉“台美教育倡議”對台灣的戰略利用》一文。文章指出,在中美關係深度調整與全球文化權力重構背景下,台灣問題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重要文化支點。本文從“文化博弈”理論視角出發,系統剖析美國對台灣的戰略利用邏輯,揭示其超越傳統地緣政治框架的文化滲透路徑與意識形態工具屬性。研究表明,美國通過構建“權力霸凌—制度重構—價值輻射”的三重敘事體系,將台灣塑造為東西方文化博弈的“關鍵場域”。美國以“台美教育倡議”為抓手,通過深化與台灣的教育合作,將台灣納入其“印太戰略”框架,試圖以文化滲透和價值觀輸出削弱中國大陸的文化戰略空間,為台灣當局強化“去中國化”敘事、拓展所謂“國際能見度”提供文化支點。這對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構成結構性挑戰。未來須在強化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創新中華文化敘事體系,構建抵禦外部文化干預機制。
<nextpage>
在《美國與台灣人工智能合作的態勢、特點及限度》一文中,陝西師範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李佳興指出,當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競爭日益加劇,呈現出技術主導與制度博弈交織的複雜態勢。在此背景下,美國與台灣為謀求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優勢與科技治理主導權,選擇深化雙邊合作關係,構建系統化人工智能合作框架。美台人工智能合作側重於強化政策機制對接,聯合推動構建具有韌性的半導體供應鏈體系,協同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在實踐過程中,美台人工智能合作日益呈現出“戰略協同”性提升、非政府行為體主導性增強、美國高端製造業回流提速等特點。此外,諸如地緣政治風險、標準與規範差異、產業結構錯位、人才資源短缺等也成為美台人工智能合作走向分化的現實因素。
本期“台灣”欄目刊發了《台灣“大罷免潮”的政治邏輯及其後果分析》《台軍的歷史根脈、法理屬性與現實邏輯分析》和《台灣民意對中美競爭與台海戰爭的看法:基於2025年民調資料》三篇文章。
海南大學政治學學科負責人姜秀敏教授,和海南大學博士研究生陳麒聯合發表《台灣“大罷免潮”的政治邏輯及其後果分析》一文。文章指出,2025年台灣“大罷免潮”的爆發,標誌著罷免制度從所謂的民主監督工具異化為政黨鬥爭武器。本文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剖析,揭示“大罷免潮”的政治邏輯及社會主流民意,探討制度工具化如何導致民主異化,以及這種異化對台灣政治生態的具體影響。自2016年台灣罷免門檻大幅降低後,在政治極化的環境下,原本作為民主糾錯機制的罷免制度被政黨大規模工具化使用,形成“以罷制罷”的惡性循環,不僅偏離制度設計的初衷,更造成治理危機、政治不穩定和民主質量下降等嚴重後果,警示著民主制度的良性運行不僅需要合理的制度設計,更需要成熟的政治文化和使用規範。
福建警察學院治安系教授、台灣警政研究中心主任張淑平,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許海君聯合發表《台軍的歷史根脈、法理屬性與現實邏輯分析》一文。文章指出,台海局勢因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而持續緊張,近期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更鼓吹“新兩國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渲染“大陸威脅”,試圖將台軍與台獨戰車捆綁。但台軍作為一支與祖國大陸有著特定歷史淵源與牢固“一中”法理根基的武裝力量,與台獨存在著根本性矛盾。剖析台軍與台獨的真實關係,不僅關乎台海和平穩定,更對揭示台獨分裂國土本質,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從歷史根脈、法理屬性與現實邏輯維度,論證台軍為台獨而戰的不可能性,駁斥台獨分子關於台軍是“台獨軍”的荒謬言論,戳破民進黨以武獲“獨”的“軍事台獨”痴夢。
<nextpage>
在《台灣民意對中美競爭與台海戰爭的看法:基於2025年民調資料》一文中,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外交學系兼任教授楊喜慧指出,面對中美戰略對抗深化與兩岸戰爭風險升高,台灣的戰略定位成為區域安全研究關注的焦點。然而台灣社會內部如何理解這場地緣政治角力?本研究以2025年4月調查資料為基礎,研究發現:受訪者選邊美國比例仍高於中國大陸;若兩岸開戰,約四成受訪者在廣義上願接受動員並抵抗,但對集體抵抗意志的自我認知存在模糊與矛盾;選擇“做事應該符合道德標準”的受訪者,顯著傾向認為台美關係改善、兩岸關係惡化,並較可能支持台灣靠攏美國;相對而言,認為“行事衹要遵守法律就好”者,可能更傾向以制度與穩定為主軸評估兩岸與區域關係,其選邊行為則呈現更多理性與現實考量。這一現象可從建構主義理論加以解釋——民眾對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的認知並非僅基於現實權力判斷,而是根植於其內化的道德信念與身份認同。
本期“兩岸”欄目刊發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兩岸合作前景》和《從廈金合作看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兩篇文章。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兩岸合作前景》一文中,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學院教授胡雲華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中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強調了高質量發展,這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為此,台商需要進一步調整自身定位以便在大陸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文章旨在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岸合作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提出克服當前兩岸共同挑戰的可行路徑,以及促進兩岸經貿合作高質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天津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何慧俐,和該研究所助理楊亞江聯合發表《從廈金合作看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一文。文章指出,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不僅為構建兩岸融合示範區指明發展方向,而且在政策層面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廈門與金門的緊密合作,是兩岸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能夠促進兩岸同胞的生活交流、情感溝通,對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廈門和金門的合作經驗,可以為兩岸與其他城市之間的交流提供參考,通過先行示範,探索更多促進兩岸交流的途徑,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nextpage>
本期“教育”欄目刊發了閩南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副教授羅曉林的《新時代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的內涵、挑戰與優化路徑》一文。文章指出,加強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不僅有助於台生更好地適應大陸的學習與生活,更能增進其國家認同,從而凝聚兩岸青年力量,共築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當下,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面臨著體系建設尚不完善、教育效果分化、教育實效性存在外部變量等困境。面對大陸高校台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需求,國情教育可以從優化課程體系、創新育人模式、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和強化情感聯結紐帶等四個維度開展,有效增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本期“經濟”欄目刊發了《中國式城市建設的共同性理論與實踐》和《中國的農地產權、非農就業與社會總產出》兩篇文章。
在《中國式城市建設的共同性理論與實踐》一文中,中國評論通訊社副社長、《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肖瑞指出,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聚合體與共同財富的蓄水池,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物質集合,更是社會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的現實載體。文章基於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最新判斷,以及城市化進入內涵式發展模式的最新部署,從土地、空間、社會、文化、技術、區域、資本七個維度,解析城市共同性的生成機制與實踐邏輯,並通過解析土地使用的集約化與正外部性、建築空間的活化更新與正義性、社會空間的多樣性與效率、文化資本的繼承與創新、城市符號互動的塑造與升華、智能數聯的普惠化、區域協同的支撐性及金融資本的賦能作用,實現從“空間生產”到“共同體建構”的範式躍遷,為構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更具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城市共同體提供理論參考。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陳奕山發表《中國的農地產權、非農就業與社會總產出》一文。文章指出,清晰界定資源產權被認為是提高社會總產出的主要途經。這一認識隱含假定,利用某一項資源開展生產的勞動力所能參考的勞動邊際機會成本即從事其他生產的工資水平固定,忽略了勞動邊際機會成本發生變動的可能和變動的方向。中國長期以來有數量龐大的鄉村勞動力,他們的非農轉移受到外界力量的阻礙或面臨難以克服的成本障礙,都可導致非農勞動邊際機會成本被壓低,使他們被動停留在農業部門,進而負向影響社會總產出的提升。要持續提高社會總產出,尤為重要的是不斷為廣大鄉村勞動力創造支撐條件,支持他們擴大產出率和工資水平更高的非農就業,過度強調明晰農地產權的作用反而具有誤導性。
<nextpage>
本期“港澳”欄目刊發了《在港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現實困境與可行路徑》和《中美金融貨幣博弈下的香港穩定幣新政》兩篇文章。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澳門社會治理研究學會理事劉向東,和深圳技術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研究員黃政宗聯合發表《在港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現實困境與可行路徑》一文。文章指出,近年來加密貨幣正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擴張,成為推動全球金融創新的重要因素。在加密貨幣監管規則重構與美元穩定幣主導的背景下,香港發行人民幣穩定幣成為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香港此舉不僅可以拓展人民幣計價場景、強化香港的金融樞紐地位,更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全球加密貨幣治理中的話語權,且不會影響內地的貨幣政策調控和跨境資本管理。然而,這一願景面臨多重現實困境,集中體現為內地與香港跨境協同監管難題、美元穩定幣強勢地位構成外部擠壓、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結構形成內部制約。為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打破美元穩定幣的壟斷格局,應儘快建立大灣區跨境監管沙盒,構建穩健發行體系,並採取漸進式發展思路。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王鵬發表《中美金融貨幣博弈下的香港穩定幣新政》一文。文章以香港《穩定幣條例》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為切入點,系統分析其戰略定位、監管模式及在中美貨幣博弈中的作用。《條例》通過明確穩定幣的定義範圍、設定全額儲備與T+1贖回等剛性要求,輔以限量發牌、要求在港設立營運實體以強化可監管性,確立了香港在中國數字金融戰略中的“風險防火牆”與“規則示範區”雙重角色。中美穩定幣監管路徑存在顯著差異,美國以市場擴張驅動、美元鏈上化強化金融霸權;中國則以風險防控為先,通過香港開展差異化試點。香港穩定幣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有助於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減少對SWIFT依賴,同時有利於依托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推動跨境電商與大宗貿易結算。在中美戰略競爭的大背景下,香港穩定幣對全球金融秩序的良性變革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規則制定權與跨境支付網絡重構方面具有開創意義。
本期“論壇”欄目刊發了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評青年論壇: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全文實錄。論壇由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主持,評論員有: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江蘇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郝天豪,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林艷,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田賜,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主任曹潤來,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溫天鵬,澳門科技大學兩岸研究中心博士周琳。與會者對兩岸青年交流當前形勢與影響進行了分析,並希望兩岸青年通過交流、交往、交融,實現融合發展與心靈契合,共同為中華民族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nextpage>
本期“動態”欄目刊發了“中評智庫參與多場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學術研討”一文。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25年9月號,總第333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為來源期刊(2023-2024)。同時,《中國評論》月刊還是當前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核心學術期刊。月刊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為己任,以推動香港“一國兩制”理論創新為內涵,以命運共同體思維重構中美及東亞安全理論體系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