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文南院院長、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退休教授汪明生(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記者 束沐)台灣孫文南院院長、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退休教授汪明生日前在參加第七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期間,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深入闡釋了他近年來提出、呼籲的“統好”理念。他認為,“統好”有助於“早統”,“好”的關鍵是台灣社會民生得到發展,尤其是南台灣的經濟轉型失敗,民進黨在當地“以執政為手段、以勝選為目的”,虛假繁榮之下錯過發展機遇。大陸應超前部署,走群眾路線,讓台灣同胞民心思變,自己做出選擇。
訪問全文如下:
中評社記者:您近年來在多場兩岸研討會上提出“統好”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請問是從何時開始想到這個概念?
汪明生:具體是在2021年。前後醞釀是自1998年成立學會開始,與大陸海協、科協合作,組織了超過4000人次的兩岸交流。這些交流很有意義,走了大陸許多地方,認識了大陸許多朋友,我們對大陸的瞭解越來越深刻和全面。
但之後我們發現,由於各種原因,這段期間南台灣的官方一直與大陸沒有正常合理的交流,甚至愈來愈退縮保守也沒有積極主動的面對兩岸,所以我們從南部站出來,以民間方式積極推動南台灣參與兩岸交流。2021年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前後,我們舉辦了一場規模較大的兩岸關係視訊會議,主題為“兩岸如何協同共好”,直接面對發展主題進而產生“統好”概念。
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與我們的專業領域和經歷有關。我們曾長時間在台灣南部任教,尤其是1990年代,在國民黨吳敦義主政高雄的十年裡,我們當時年輕積極,是與他接觸比較多的學者。到現在都一直認為,台灣潛力最大的城市是高雄,而不是台北,但由於種種原因高雄一直未能魚躍龍門脫胎換骨,沒有走向應該走的路。
我們一直關心的是城市發展與民生議題。1990年代末,大陸的公共管理專業開始發展,與我們的專業恰好對接上,此後看到大陸各地方各面向都在快速發展,上下一心全面貫徹發展路線,來到大陸感覺振奮,而回到台灣開始出現愈趨明顯的落差。
正如前面所講,“統好”並非出自書本,這是二十多年來待在南部對比之下形成的觀點。加上1998年起帶領博士生的過程經驗,因為公共事務領域如同工商管理較重實踐操作,所謂‘事貴眾知行’,從觀察摸索形成觀點和實踐操作中得出結論。可以說,不知不覺走上了的這條路,應該是有群眾基礎並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現在可以更篤定地講,大部分的台灣同胞,包括很多認同“綠”的南台灣同胞,他們並沒有想要搞分裂國土勾結外國勢力的台獨,一部分是被帶偏一部分是被放棄。他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是“好”,也就是解決發展問題。“統”只是手段,“好”才是目的,這也是最重要的。
“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另一個是社會,概略而言,前者是“$”,而後者是“人’s”。大陸堅定秉持社會主義,並在“十二五”規劃中開始加入社會治理部分,但是台灣藍綠政黨並未走上這條路,2008年喊的是“先經後政”,從旁觀察漏了社會,大概是因為在北台灣社會條件與群眾基礎問題不大。高雄市民之所以上次把票投給韓國瑜,就是因為他們對現況不滿,然而最後一個機會錯過後,靠台灣自己已經沒有可能改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