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參加天府論壇 劉性仁分享四川研學心得
http://www.crntt.tw   2025-08-29 00:59:30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廣元8月29日電(記者 束沐)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在參加第七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期間,向中評社分享了他8月23日至26日參加巴蜀文化暨鄉村振興研學交流活動,體驗天府物產豐饒、歷史底蘊,從古蜀文明到三國歷史印記、再到民族文化及紅色文化的研學心得。
  
  劉性仁表示,這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觀察與接觸四川,既體會到中國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遙祭從秦漢迄今,巴蜀地區產生及培養出傑出人才,巴蜀地區在文化領域的展現既多元又包容,舉凡漢賦、唐詩、宋詞、蜀學、史學、道教、天文、易學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而巴蜀的文化和宗教,民族與地貌,更形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色,此行無論在知識上甚至是心態上,更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及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他認為,此行研學既有自然風光更有人文精神、充分展現出巴蜀文化的特色,包括獨特的神靈觀念與宗教信仰、高度發展的藝術工藝與表演藝術、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以及獨特的文化意識和民間習俗。巴蜀文化既有一定的獨特性,又有實現對外的開放交流精神,並對周邊文化產生強大輻射能力,而三星堆、金沙到古蜀文明也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劉性仁說,研學營既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天府地區的富庶,最令他感動的是人文精神中的愛國主義以及鄉村振興發展的不易,四川人堅毅不屈和包容開放的精神令人感動,而紅軍特色更是我們理解中共歷史中不可忽略及扭曲的部分。中華民族在巴蜀這片大地中生活的如此不易,過去的歷史與今日發展的成就成文一個鮮明的對比。
  
  他介紹,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長江上游地區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年代距今約4500至3900年的寶墩古城遺址是“古蜀文明之源”,不只填補長江上游文明的空白,並為三星堆文明的起源提供重要線索。寶墩古城擁有內外兩圈城牆,出土豐富的碳化水稻、動植物骨骼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文化歷史意義。
  
  具有城鄉融合發展特色的天府農博園,是典型鄉村振興成功的例證,更是集農業、科技和文旅的結合,展現出永續發展特點,更是鄉村振興的成功寫照,這過程的努力及不容易,令筆者感佩。而新津台灣農民創業園則是展現台灣民眾堅毅肯吃苦勇於嘗試及創新的精神,更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真實情況,更是兩岸合作及農業交流活動的最佳模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