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本屆天府論壇的四川青年涉台學者(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廣元8月29日電(記者 束沐)在第七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上,多位深耕台灣研究的四川青年學者嶄露頭角、踴躍發聲,依托各自專業優勢,從川台交流、媒體傳播、涉外關係、政黨政治、文化認同等角度為兩岸關係發展獻策,持續擦亮台研領域“川軍”招牌,成為論壇兩岸與會者矚目的新生力量。
四川省委黨校副教授翁明源強調,新時代以來,兩岸融合發展已成為大陸對台政策體系的核心架構,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思維創新。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四川貫徹中央政策,因地制宜進行政策探索,在推進兩岸融合過程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實踐模式:構建惠台體系,釋放制度紅利建立政策支撐;聚焦優勢領域,打造“海峽創新走廊”實現產業協同;搭建交流平台,激活“融合生力軍”構築青年紐帶;推動台胞參與,共繪鄉村新圖景實現鄉村振興。
西南醫科大學副教授王先偉表示,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的大陸行直播,在一定程度上以真實的體驗打破了民進黨當局長期構建的“信息繭房”,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標誌性事件。研究發現,“館長”的直播實踐以個體經驗消解政治對立,以日常敘事替代宏大話語,為兩岸突破信息封鎖、構建情感共鳴提供了新範式,其核心價值在於證明真實傳播的穿透力遠超刻意宣傳,為兩岸傳播生態變革提供了重要啟示。
四川農業大學講師宮高傑從國際關係視角出發,分析了歐盟近年來在對台政策和行為上採取的“避險”策略。作者對“避險”理論進一步改良與重構,一是在行為主體上跳脫出“中小國家—避險”的傳統敘事,從歐盟這一國際組織的主體視角出發,探討超國家行為體在對外關係中的“避險”行為;二是在所面臨的環境結構中,不同於以往在面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被動採取“不選邊、兩面下注”等“避險”策略,更加凸顯行為體的“積極避險”。在此基礎上,作者構建了歐盟對台行為三重“避險”模式,一是話語模糊模式,通過維持對台關係戰略彈性的語言實踐來稀釋、泛化敏感涉台話語;二是風險分散模式,通過對台多邊嵌入與議題拓展的平衡實現“多邊避險”,三是制度嵌入模式,通過穩定機制與政策約束的雙重效應避免因單一成員國的對台政策突破而導致歐盟整體對外關係的失控。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李東海指出,目前島內選舉呈現一個顯著趨勢:全台性選舉中,民進黨具有顯著優勢,地方選舉(縣市及以下層級)中,國民黨及其他在野力量具有優勢。這個顯著優勢不必然等於在選舉中獲勝,只能代表基本面的傾斜,又不簡單等同於選民結構的變遷。這有四個觀察點:一是島內選民的“分裂投票”意願日益加強;二是部分民進黨政客官僚主義傾向日益明顯;三是一些藍營優勢區域全台性選舉支持民進黨、地方選舉支持國民黨;四是民進黨在全台選舉中的“韌性”值得關注。
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林傑認為,兩岸人文交流是建構共同體的重要基石。在政治統一之前,必須先築牢文化與民族共同體。統一不僅是主權與領土的捍衛,更是人心的治理。唯有以共同的文化價值——而非單一的物質利益——才能真正凝聚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認同。台灣部分政治勢力所鼓吹的“台灣民族意識”,實為一種人為的政治建構,其目的在於切割台灣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聯繫。我們應當揭示其意識形態操作的痕跡,同時積極推動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與精神本真回歸對話場域。通過教育、藝術、歷史及民間信仰等多維度交流,強化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對中華文化共同體的認同。台青一代的文化認同仍具有高度可塑性。他們需要更多機會親身感受大陸的發展與文化脈絡,從而在理解與共鳴中自然生成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唯有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深化對國家統一的政治認同,最終實現兩岸民心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