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對話黃清賢 談罷免後藍營兩岸路線
http://www.crntt.tw   2025-09-07 00:04:02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香港9月7日電(記者 束沐)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國民黨原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近日在參加第七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期間,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就“大罷免”後國民黨兩岸關係路線、論述提出觀察與建議。全文如下:

  國民黨不能只做選舉機器 要向民眾指明兩岸路線

  中評社:“大罷免”結束後,輿論都在關注、討論國民黨高層權力的繼承問題,卻鮮有人討論路線問題,尤其是兩岸路線。您認為這反映出什麼問題?
  
  黃清賢:我認為這是一種思想怠惰。長期以來,國民黨把自己訓練成一種選舉機器,只想著如何能得到最多選票,就可以贏得執政。然而,國民黨並未考慮選票背後是人民對政黨的期待。

  民進黨在內政方面表現不佳,但為何能超越台灣8年執政的周期?即便台獨和“反中”路線是錯誤的,但民進黨告訴台灣民眾,他們有這樣一個“理想”,縱使這個“理想”是錯誤的。當國民黨淪為選舉機器後,為了得到選票,只是批判對手如何不好,但並不能提出自己能夠帶給台灣民眾怎樣的未來。

  舉個例子,雖然我們都知道特朗普並非優秀的政治領導人,但是他之所以能夠打敗民主黨,是因為他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路線:讓美國再次偉大。雖然我們也知道他並沒有讓美國再次偉大,但是至少讓美國民眾看到解決現有困境的方向和方法。

  國民黨應該要做這件事情,不能讓外界看到爭權奪利,而是要讓外界耳目一新:我有我的路線,雖然我的路線或許不是100%完美,但我的路線是能夠體察民意、願意傾聽民意。而這條路線,無論是內政、經濟還是“外交國防”,關鍵都在於兩岸關係。

  處理好兩岸關係是台灣的當務之急。民進黨之所以在各方面施政陷入困境,是因為他們沒有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國民黨本有良好的基礎,應該告訴台灣民眾,未來要帶給人民怎樣的兩岸關係。

  當整個國民黨有這個目標後,個人的利益就不再重要。我們有一個目標,除了可以成就自己,更能造福大眾,這是國民黨現在必須要做的事情。

  藍營跟隨綠營“反中” “大罷免”嚴格上反映地方民意

  中評社:這讓我想起,過去10年的幾次島內大型選舉,國民黨內總有人把兩岸關係當作“負資產”或“麻煩”,然而這次民進黨利用“大罷免”明目張膽打抗中牌失敗了,說明多數民意不認同那一套。為何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還是不敢在兩岸路線論述上尋求突破?

  黃清賢:國民黨長期以來對兩岸關係缺乏思考,顯露其重返執政之路的障礙。這次“大罷免”結果是31:0,在操弄“反中”上,民進黨是失敗的。但國民黨是否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其實,國民黨事實上跟隨了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質疑民進黨在內政、對美關稅、台風救災方面的無能,難以改善一般民眾的生活福祉,因而取得了大罷免的勝利。

  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這次“大罷免”嚴格來講是地方選舉的一部分。雖然是針對立法委員的罷免,但是一般民眾對立法委員的態度在於他們能否促進所在地方的福利。所以對民進黨上升到兩岸關係的操作,大家並不在意,甚至厭惡民進黨在內政無能的情況下只會打“抗中牌”。

  至於等到2028年,到了台灣領導人選舉層級,大家又會思考投下的這一票,要把台灣帶到哪裡去。這也是為什麼2020年選前蔡英文總統在落後的情況下,最後扶搖直上。

  因此,如果國民黨爭取2026、2028執政,那麼必須處理好兩岸問題,面對特朗普亂揮關稅大棒,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妥協之下仍然能夠繼續存活,但90%的傳統產業該如何處理?機械、化工等產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這個困境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像民進黨一樣走親美、抗中路線,在關稅問題上看不到未來,反倒是如何處理好傳統產業和一線生計,這才是國民黨要帶給台灣民眾看得到的未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