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智庫副秘書長、研究員束沐(中評社 袁曉麥攝) |
中評社香港9月16日電/中評智庫副秘書長、研究員束沐在日前舉行的第17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上表示,從“供給側”優化和創新兩岸青年交流的形式,以更好契合兩岸青年交流的現實需求。
束沐認為,新冠疫情結束後,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逐步恢復,兩岸青年交流衝破人為政治阻礙、克服複雜形勢干擾,展現出新面貌、新特點、新成效。從宏觀上看,廣大台灣青少年已經成為“小紅書/抖音世代”的一分子,兩岸青年的共同話語、共同體驗、共同認知正在通過新平台、新途徑逐步累積;從微觀上看,台獨勢力對島內灌輸洗腦的邊際效應遞減,這有利於形成更加客觀、積極的兩岸關係認知。
他指出,與此同時,兩岸青年交流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傳統的交流形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兩岸關係、大陸發展、島內青年成長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事半功倍地促進兩岸青年融合發展、實現心靈契合,培養正確的兩岸觀、國家觀、世界觀,需要兩岸各界集思廣益,尤其是青年涉台智庫專家學者的群策群力。
兩岸青年交流的“需求側”新特徵
束沐表示,如今的兩岸青年交流,正前所未有身處一個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時空環境。兩岸地理空間、行政管轄空間的既有隔閡,決定了兩岸青年交流“先線上、再線下”的基本邏輯。因此,我們要善於在線上提前敏銳和把握兩岸青年交流、尤其是台灣青年前來大陸交流的基本需求,再通過優化和創新線下交流活動,讓兩岸青年從“聊到一起、想到一起、學到一起”發展到“走到一起”,讓兩岸青年從“話題契合、興趣契合、志向契合”發展到“心靈契合”。
他舉例說,“館長”陳之漢今年6月前來大陸網絡直播,在島內引發轟動效應,但此次活動並非大陸有關部門組織、策劃的傳統交流活動;同時,目前台灣青年常用社交媒體平台上,大量台青因為陸劇、陸綜而對大陸產生嚮往之情、展開“朝聖”之旅,登陸參訪探索的意願相當踴躍,與之相對的是,大陸組織的一些交流活動,並不能與上述台青需求對接。
束沐認為,面對台灣青年對兩岸交流的一系列“需求側”新特徵,我們要認真研究總結,進而對現有兩岸青年交流的具體形式展開“供給側改革”。
兩岸青年交流的“供給側”改革方向
束沐表示,目前在大陸舉辦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基本上屬於“老形式+新元素”,前者是指活動形式仍以傳統的參訪團、研討會、研習營、實習計畫為主,後者是指近年來活動融入了新媒體、科技、電商、創新創業、電子競技等新元素。由此可見,交流“形式”才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環節,主要方向可以概括為三個:
第一,兩岸青年交流要依靠“新質生產力”,彰顯“新質軟實力”。在傳統認知和實踐中,大陸在兩岸交流、青年交流的“軟實力”,主要體現為傳統文化、歷史、自然資源對台灣青年在“兩岸同源”上的吸引力,這也構成了長期以來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基本主題。不過,隨著大陸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大陸“新質軟實力”應運而生。簡言之,“新質軟實力”指的是大陸現代文化、或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現形式。而兩岸青年交流,應該是大陸對台“新質軟實力”的彰顯和影響。
第二,兩岸青年交流要“化整為零、以點帶面”,打破原有“總-分”結構。大陸舉辦的青年交流活動多為“總-分”結構,即一場開幕式或大會(總),加上一系列具體交流參訪活動(分)。面對當前新媒體“去中心化”新趨勢,應及時改進和創新。例不妨以“化整為零”為原則,通過“主題打卡”、“驛站服務”、“在地組團”等靈活巧妙的方式,將自主登陸台青納入到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參與者範圍之中。
第三,兩岸青年交流要倡導“自下而上”,“蘇超模式”成功經驗值得借鑒。人們常說,兩岸交流的本質是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青年才是交流的主角,因而兩岸青年交流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來自青年。大陸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多以“自上而下”的部署,兩岸青年無論在線上、線下,都產生相當熾烈的交流需求。在這個問題上,近期備受關注的“蘇超模式”,就可以提供很多借鑒和啟發,兩岸青年“自下而上”推動交流、實現交融,需要打造更多類似“蘇超”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