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現場(中評社 劉一瑋攝) |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實習記者 劉一瑋)6月20日,首屆“全球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召開。本次研討會以“創新與發展——開放科學視域下的學術評價”為主題,來自亞洲、歐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10個國家的知名專家,以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科研評價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科研指標體系優化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在主題報告三中,與會專家就當前科研評價實踐中的共性問題提出觀察與建議,推動構建更加科學、公正、多元的學術評價新範式。
在會議的主題報告環節,荷蘭萊頓大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魯道·瓦爾特曼,從七個方面提出了提出了科研評價改革的重要舉措。他指出荷蘭的“戰略評估協議”是整個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基礎,該協議強調“學習是核心”。這一協議不僅用於分配研究資源,更強調跨院系標準的設定與改進,鼓勵各單位在相互借鑒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與傳統以資金分配為導向的評價模式不同,是一種前瞻性的思維方式。他進一步指出,“開放科學”也是重點內容,在荷蘭開展的任何研究必須體現“開放科學”這一要素。同時,魯道·瓦爾特曼呼籲正視大學國際排名帶來的影響,他指出,國際大學排名近年來對學術界造成了顯著影響,他倡議探索替代性數據系統,以支持高校開展真正有社會價值的科研活動,推動科研戰略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發展方向。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研究員步一在發言中表示,儘管當前科研指標體系不斷豐富,從基本引文影響力指標到基於計數和網絡結構的多類指標層出不窮,但對這些指標的理論基礎、計算方法及實際應用效果,仍需更為系統的反思與改進。步一指出,當前主流的科研評價指標大致可分為三類:基本引文影響力指標、基於計數的指標以及基於網絡關係的指標。這些指標各具優勢,但也存在計算複雜度和數據可獲取性之間的張力。
他強調,一些指標在理論上具有良好解釋力,比如能體現“引用廣度”的復合算數指標,但其算法複雜、計算門檻高,限制了在部分科研機構和學科中的廣泛應用。此外,這類指標對原始數據的範圍、精度和質量也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目前主流數據庫多基於文獻間的引用網絡,較少利用全文本中更豐富的語義引用關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評價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在理論層面,步一指出,一個優秀的科研評價指標應具有良好的數學特性,例如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是否穩定、是否具備單調性、是否尺度獨立等。而在實踐層面,指標的效度、預測力與相關性同樣關鍵。步一指出,如果新指標與現有指標高度重合,可能缺乏創新價值;但若完全無關,又可能偏離學術評價的實際需求。他強調,應當關注指標與未來科研產出之間的預測關係,以及指標能否反映研究質量而非單純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