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閩南師範大學監察專員辦公室副研究員、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紫瑋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中華文化認同視閾下閩台族譜家訓的重要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作者認為:閩台族譜家訓歷史源淵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藴含的敬宗睦族的觀念根深蒂固,以耕讀為依託重視讀書的傳統綿延不絶,以入世為方向教育功利的導向方興未艾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傳承閩台族譜家訓具有重要時代意義,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中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文章內容如下:
福建與台灣一衣帶水,兩岸文化同脈文緣相承,廣泛流傳於閩台兩地的傳統民間族譜家訓,藴含著深厚的家族血脈傳承、道德文化教育與家國情懷等觀念,是當今密切聯繫兩岸同胞情感的心靈紐帶和感情依託。加強閩台族譜家訓文獻整理、研究、交流與傳承,對於連接閩台血脈關係、弘揚祖地文化、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增進兩岸同胞中華文化認同與推動國家統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閩台族譜家訓歷史發展與重要文化價值
族譜也稱為家譜、宗譜或家乘、譜牒,是一種記録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獻。主要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繁衍歷史和重要人物事迹。族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其形式和內容可能因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而有所不同。族譜的內容通常包括序言、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等,詳細記録家族成員的姓名、别名、排行、生卒年月、功績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