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們正在討論亞太地區問題(姜宜芃 攝) |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電(實習記者 陳思遠)3月21日下午,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第七屆戰略與安全國際論壇在京舉行。在“亞太地區:合作還是對抗”議題討論中,多位中外專家圍繞亞太地區局勢各抒己見。專家們普遍認為,中美競爭加劇背景下,美國在亞太戰略有很強持續性,未來亞太和平穩定依賴於大國間的有效對話與合作,需推動多邊安全合作機制以維護地區秩序穩定。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陳琪擔任主持人。
從俄烏衝突的戲劇性變化中,陳琪認為亞太地區可能汲取到兩種教訓:一種是地區國家應該要保持某種程度的戰略自主性,來捍衛自己的地區的安全;另外一種可能是相反的教訓,也就是說,地區國家可能沒辦法維持自己的安全,必須依賴外部的國家來維持。
亞太國家到底從中汲取了第一種教訓還是第二種教訓?專家們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回答了這一問題。
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指出,亞太地區在經濟領域合作是主流,安全領域雖未到競爭對抗階段,但合作存在著困難。原因包括朝核熱點問題、東亞國家對主權敏感以及美國在區域扮演“分裂性”角色等。同時,中國在敏感問題上保持克制,中美雖有競爭但都不希望發生戰爭,多數國家也不願在中美間選邊站隊。
澳大利亞全球基金會秘書長史蒂夫・霍華德認為,亞太地區應避免零和博弈,以經濟安全為保障。中澳兩國應加強合作,在能源轉型等領域中國可為澳大利亞提供經驗,雙方之間的人文交流也很重要。他還提到,中美合作可成為亞太穩定器,否則也可能成為引起動蕩的因素。
韓國世宗研究所研究員李相賢表示,亞太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大國關係,以及更廣泛的國際形勢的發展。當下世界走向多極化,亞太相對歐洲更穩定,但朝鮮半島、台灣海峽等熱點問題是影響地區安全的關鍵。從地緣政治來說,李相賢認為需建立對話機制、形成共識規則,改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