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吳昆財。(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8月30日電(記者 張嘉文)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吳昆財29日在一場座談會上表示,回顧台灣四百年歷史,主權更替與兩次“獨立運動”經驗,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歷史規律,就是台灣內部自發追求“獨立建國”,從未成功過,也從未獲得任何國際強權的支持,而四次主權變動均是透過戰爭決定,沒有一次例外。這是必須正視的歷史現實。
中國國民黨“國政基金會”29日舉辦“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見證與省思”紀念座談會,包括馬英九、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台大校長管中閔等人出席致詞,並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與談。
吳昆財在會中以“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時代意義,從400年台灣主權歸屬分析抗戰勝利80周年與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 ”為題研討。
吳昆財說,今年是多重歷史節點的交會,包括台灣建省140年、乙未割台130年、孫中山逝世100年、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本應是全體歡慶的重要時刻,但現任民進黨政府卻以去中、反中政策淡化光復意義,刻意迴避紀念。這使得部分學界與社會人士不得不自發舉辦紀念活動,以捍衛民族共同的抗戰史觀。
吳昆財接著指出,若要理解台灣的歷史定位,必須從四次主權歸屬談起。自1661年鄭成功率兵擊退荷蘭人收復台灣開始,到1683年施琅率清軍渡海攻下澎湖、台灣歸入清廷版圖,再到1895年甲午戰敗,清廷割讓台灣予日本,最後是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重回中國懷抱。四次主權變動均是透過戰爭決定,沒有一次例外。
除了戰爭定奪外,吳昆財說,歷史經驗也顯示,台灣民眾的態度因對手不同而有所差異,當面對同屬漢民族的勝利者,如清廷擊敗明鄭、1945年中國戰勝日本收回台灣時,島內百姓多以簞食壺漿迎王師,抱持期待與歡欣;但面對異族的日本殖民統治時,則是展現長達數年的武力抗爭與文化抵抗,反映出不願接受外來殖民的共同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