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宋興洲。(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11月28日電(記者 方敬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26日改變“台灣有事將造成日本存立危機”的說法,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宋興洲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高市顯然受到美方的壓力,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交路線著眼於大國互動,可以從美國處理俄烏戰爭到這次處理中日矛盾作法看出端倪,台灣官方或許從中感受到被邊緣化的危機,所以賴清德26日趕緊宣布增加軍費支出,向美國釋出善意。
宋興洲,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學務長、政治系主任、東海大學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大學東南亞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專長在政治經濟學、比較政府與政治、國際政治、兩岸關係等。
中日關係因為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說引發波瀾,特朗普於北京時間24日晚間致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上午再打電話給高市早苗溝通,雖然高市對外稱未提到台灣問題,但26日出席日本在野4黨領袖黨首會談時,高市對台灣議題態度趨於保守,公開稱,日本已在《舊金山和約》放棄所有權利及權限,“沒立場認定台灣的法律地位”。此外,關於“存立危機事態”的認定,高市也改口,“將依據實際發生事態的個別具體情況,由政府綜合所有情報來判斷”。
賴清德在日本出現轉向後,先是投書《華盛頓郵報》感謝特朗普,26日同時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記者會,提到為因應大陸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為目標,擬推新台幣1.25兆元防務特別預算,並宣示軍費佔比目標要達到GDP的5%。
宋興洲認為,台灣民進黨政府擔心淪為中美交涉當中的籌碼,所以投特朗普所好,藉由增加軍費支出換取美國關愛的眼神,但就連與美國有安保條約的日本都被要求轉圜,美國此刻更不會在敏感的台海議題上大作文章,尤其中美領袖的通話更是由特朗普主動發起,台灣對美國釋出利多,恐怕只是單方面付出,難以換取實質的外交及安全保障。
宋興洲提到,特朗普這種著眼於大國利益交換與平衡的戰略邏輯,不僅體現在東亞局勢,在處理俄烏戰爭的態度上早已展露無遺。美國在應對俄烏衝突時,雖維持對烏克蘭的表面支持,但核心考量始終圍繞在美俄關係的管控與避免核大國直接衝突的底線之上,對於戰爭進程的介入程度,更多是基於美國自身的戰略成本效益分析,而非純粹的盟友道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