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偉鴻。(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11月15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全球AI技術競爭,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偉鴻14日出席論壇表示,談到AI發展,大家比較常聯想到技術面、算力面、應用面等比較,但這只是觀察AI實力的一部分,更值得深入檢視的,是AI發展背後的制度設計與人才培育體系,這也是中美兩強競爭AI王朝的關鍵,往往決定一國能否把技術優勢轉化為長期競爭力與話語權。
王偉鴻14日出席國際關係學會2025年會,以“地緣政治競爭下的美中AI人才戰略和制度設計”為題發表論文,他表示,在AI競逐的領域中,除了比較誰的算力強、誰能把AI技術更快落實到產業情境、誰能創造更多的產業鏈產值外,對於台灣這樣的中小型經濟體而言,更值得深入檢視的,是AI背後的制度設計與人才培育體系。
王偉鴻說明,AI不是單一垂直產業的技術,而是通用技術,可廣泛應用到百工百業,因此制度與治理模式的差異將影響到誰能在下一輪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導。以中美為例,兩國在治理理念與創新系統上走出完全不同的路徑。美國長期走市場驅動路線,強調由市場與企業主導創新,政府應營造安全且有利的發展環境、提供基礎設施與法制保障,然後讓企業與市場機制吸引全球人才與資金。
中國方面,王偉鴻表示,採取以國家主導為核心,但同時結合高校、研究機構與大型民營企業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國家負責政策指引與資源分配,企業與學界則各自發揮能量,保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因子。他說,無論哪種設計,背後都有其戰略理由,而效果如何,則取決於制度能否長期穩定地催生研發、應用與產業化。
在人才面向上,王偉鴻提出量化數據說明競爭態勢,他指出,中國在AI論文發表量上自2006年就首度超越美國,並快速成長,早期採取“衝量”策略以擴大科研隊伍;美國雖非國家主導式擴張,但擁有眾多頂尖AI機構與企業,並透過開放的市場吸引國際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