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中台灣 】 【打 印】 
張亞中:讓忠義之光照亮世界
http://www.crntt.tw   2025-11-28 01:05:43
“世界關公文旅聯盟”共同主席、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
  中評社台北11月28日電/讓忠義之光照亮世界--寫在“世界關公文旅聯盟”成立之際 作者:張亞中

  在河東沃壤、鹽池煙波之畔,在關公故里常平這片千年忠義之地,來自海內外的賢達同仁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世界關公文旅聯盟”的誕生。抬頭望去,廟宇鐘聲與遠山雲影相和,仿佛歷史深處傳來戰鼓與馬嘶;低頭細想,這不是一個普通組織的成立,而是中華文化另一段壯闊篇章的開啟。身為孫文學校總校長,我倍感欣慰,也深懷敬畏。

  《論語》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義即是人之正路,而關公一生,正是以“忠義仁勇信”行走其間:有桃園結義之赤誠,有護主千里之堅貞,有華容放曹之仁厚,有刮骨療毒之勇決,更有“夜讀《春秋》”之自砥不懈。千百年來,在平民心中,他不是抽象的神祇,而是可以敬仰、可以效法的君子典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體化身。

  孫中山先生曾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他以“天下為公”、“博愛”、“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為畢生信念。關公之“忠義”,正是孫中山所嚮往的民族精神:忠於國家民族,義於天下蒼生;不為一己利害,而以億兆黎民為念。今日世界關公文旅聯盟的成立,正是把關公的忠義精神,與孫中山先生追求之民族自由、民生幸福相互映照,讓中華傳統德目在現代文明中獲得新的詮釋。

  關公精神,穿越三國烽煙,走過唐宋元明清,遠渡重洋,從常平家廟、解州祖廟,到東南亞、美洲、歐洲無數關帝廟,香火不絕。昔日是“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情懷,如今更是全球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標。世界關公文旅聯盟以“同源、同脈、同心、同行”為理念,把這條跨越千年的精神長河,化為聯結五洲四海的文化共同體,這是歷史的延續,更是時代的回應。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需要體悟,文明需要相遇。聯盟以“文化為魂、文旅為橋、科技為翼、教育為基、媒體為聲”,把關廟從單一的祭祀空間,轉化為承載研學、旅遊、對話與創新的立體場域:有常平、運城、土山等核心關廟作為精神原點,有跨境文旅路線串聯各地關帝廟,有沉浸式體驗、非遺展演、文創產品讓遊客在遊歷中理解忠義,在感動中完成自我教育。這正是“文以載道,旅以會友”的現代實踐。

  更讓人振奮的是,聯盟並未停留在傳統模式,而是順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精神,善用科技之力。關公元宇宙、全球關廟數字文旅地圖、VR 與數字孿生技術,讓千年香火得以在雲端延續,讓遠在海外的年輕人,也可透過一方螢幕走入常平祖庭、步入解州祖廟、登臨東山關帝。這種“虛實相生”的創新,使關公精神突破地理限制,成為數字時代人人可及的公共心靈資源。

  教育,是文化最溫柔也最堅韌的力量。孫中山先生曾言:“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世界關公文旅聯盟特別重視青年傳承,設立青年計畫與學術研究平台,這與孫文學校多年來推動人格教育、歷史教育的志業不謀而合。未來,我們願與聯盟各發起單位──關公元宇宙、常平關帝廟、土山關帝廟、中華微視及諸多文旅機構──攜手合作,開設關公文化課程、舉辦青年研學營,讓“忠義仁勇信”不僅刻在廟碑上,更刻進下一代的生命故事中。

  聯盟的組織架構,從主席團、學術與青年委員會,到全球區域聯絡處,體現的正是“多元共治、虛實協同、全球聯動”的治理智慧。這不僅是宗教民俗的聯盟,更是價值實踐的平台:倡導誠信商業,推動公益行動,連結僑團社群,讓關公精神從廟堂走向市井,化為企業的商道、社區的公約、國際交流的橋梁。正如古賢大德所言:“義,內而外之謂也。”忠義若能落實於具體制度與日常行為,便能由個人品格,擴充為社會秩序與國際信任。

  當今世界動盪不安,地緣衝突此起彼落,人心常在功利與冷漠之間擺盪。此時重提關公“忠於所事、義薄雲天”的精神,並非懷舊,而是為人類未來尋找共同的價值語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若能以忠義為橋梁,以仁勇為底色,以信義為準繩,則無論族群、宗教、語言如何不同,皆可在此找到對話的起點。世界關公文旅聯盟所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跨文明的心靈互鑒。

  在此,我謹代表在台灣的孫文學校總校,向“世界關公文旅聯盟”的正式成立致上最誠摯的祝賀,也向所有為此奔走多年的有志之士致以最深的敬意。願我們以此為新的起點:守護同源的文化血脈,開拓共生的文旅新局;讓常平的香火與全球關廟的燈火交相輝映,讓“忠義仁勇信”在行走的旅程與躍動的數據中不斷傳承。

  願關公在上,庇佑華夏黎庶,護佑世界安寧;願忠義之光,穿越山河與時空,照亮每一顆仍願為公義而跳動的心。

  孫文學校總校長 張亞中 敬賀

  2025年11月27日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