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左起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台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前藍委陳學聖。(中評社 張穎齊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28日電(記者 張穎齊)台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28日受訪表示,台灣問題應回歸歷史事實與現實政治雙軌思考,從大歷史角度來看,二戰後台灣“回歸中華民國”是國際共識;台灣重點應是如何促進最大團結,內部不該再陷於意識形態爭執,應求同存異、團結一致,讓中華民國好好活下去才是根本。
台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28日接受中國國民黨籍前立委陳學聖、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的“志聖鮮思”節目訪問,主題為“光復,台灣人脫離被殖民地位的起點”。
吳展良指出,1945年戰後依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日本放棄對台灣的主權,中華民國依國際共識接收台灣,這是光復的歷史事實。當時台灣人民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歡欣鼓舞地回到祖國中華民國懷抱,這是歷史現實。然而之後由於政治腐敗、水土不服與228事件等社會矛盾,使知識分子對政府態度轉變,進而導致現在社會對“光復”一詞的分歧理解。
吳展良,出生於台北市,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中華書局《大英百科全書》編審、美國馬里蘭大學客座副教授、台灣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所長、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台大東亞文明中心分項計畫主持人等。
吳展良強調,若從歷史與法理層面看,台灣光復並無問題,因中華民國繼承清朝主權,因此台灣重新回到中華民國統治,在歷史脈絡上完全合理。只是歷經威權統治與社會矛盾,使部分人對“光復”心存陰影。他認為台灣內部不該再糾結於這些歷史情緒,而應該放下分歧,團結一致,讓中華民國能持續生存發展。
針對美方、民進黨近來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吳展良指出,《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雖非正式條約,但戰後國際實踐已確認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行使。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放棄“台灣主權”後,雖未明言歸屬,但在實際政治上台灣由中華民國接收並治理是既定事實。而現在再去爭論誰擁有主權已沒意義,重點是台灣內部如何促進最大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