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2歲高齡的烏杰愛讀書,經常上網查閱資料。 |
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一蓑煙雨任平生--烏杰的“系統人生” 作者:肖瑞
從11歲做內蒙古錫盟財政廳倉庫保管員算起,烏杰恐怕是在世的中共離休幹部中工齡最長的了。九十二歲的他身體健朗,思維敏捷,黝黑的膚色是今夏北戴河游泳留下的陽光印記。鮐背之年,烏杰仍伏身於書桌典籍,每天保持不少於五小時的閱讀和寫作,仿佛是在履行一項神聖的使命。
“我對自己的人生很知足。”烏杰說:“我寫的《系統哲學》、《系統哲學數學原理》、《系統美學》、《系統心理學》都已經出版了,接下來我只想抓緊再寫兩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著作,來跟這個世界作告別……”
往事如煙
1988年12月8日下午2時,時任包頭 市市長的烏杰正在北京飛往莫斯科的飛機上修改即將出版的《系統辯證論》書稿,此刻,他的父親,中國國家副主席烏蘭夫溘然離世。甫下飛機聽聞噩耗,悲痛與焦灼,疑惑與自責幾乎將他吞噬。路過北京未能謀面,父子永別不能親侍,成為烏杰終生的遺憾。時至今日,每每談及往事,這位歷盡滄桑的“硬漢”依然難以釋懷。
烏杰的回憶錄首頁有這樣一段文字,細讀讓人品味出一種歷盡劫波後的百感交集:
“在世人的眼里,我的家族、家庭是蒙著一層面紗的,是深牆大院里的一座‘豪門’。我的父親烏蘭夫在其革命和政治生涯中所達到的巔峰是1983--1987年擔任國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屬於黨和國家領導人。然而,豪門和柴門一樣,每天都演繹著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榮耀與傷痛,幸運與不幸,總是結伴而生的,這就是生活。”
烏杰1934年12月7日生於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塔布村,祖上家境頗為殷實,到他爺爺這一代,戰亂頻仍,男丁多出去打仗、上學,家道逐漸衰微。
烏杰深深記得母親雲亭的麻利能幹,寬宏大量。平日她持家種地、養育子女、侍候老人,還要協助父親承擔放哨、送信等地下工作。一次,國民黨警察突然上門搜查,發現了一本俄文版《資本論》,警察緊盯著母親不斷追問,母親臨危不亂,鎮定地回答:這是孩子爺爺平常讀的《聖經》。呼和浩特一帶自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進入就有信奉天主教的歷史,土默特的村民們平常讀誦聖經並不稀奇。警察沒有發現破綻,一家人化險為夷。
母親是位幹活能手,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表現突出,1943年她曾經獲得毛澤東主席親自頒發的“全陝甘寧邊區甲級勞動模範證書”。這不僅是一份榮譽和驕傲,更是母親青春與熱血的見證,是她在艱苦歲月里為黨和人民奉獻的勛章。證書在文革動亂中被抄走,令母親痛心不已。彌留之際,她帶著期望懇求烏杰能幫她找回來,仿佛找回證書就找回了她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
母親去世後,烏杰與妻子楊珍雲捐資在內蒙古大學設立了“雲亭獎學金”,每年獎勵品學兼優的在籍本科生。2018年妻子楊珍雲去世,烏杰又捐資在內蒙古師範大學設立“珍雲獎學金”。“我想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她們的美好與奉獻,激勵學子們的奮進。這也是他們在世時的心願。”
小時候的烏杰對父親烏蘭夫並沒有太多印象,很久以後他才瞭解到父親的經歷和功勛:烏蘭夫1923年在北京蒙藏學校就讀時受李大釗影響參加革命,1925年受中共黨組織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四年。烏蘭夫曾與蔣經國同桌,1927年“四一二”政變的消息傳到莫斯科,烏蘭夫和學校師生連夜在大禮堂集會聲討蔣介石,蔣經國也登台演講,並嚴正聲明與蔣介石斷絕父子關係。
被稱為“草原之子”的烏蘭夫是中國現代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沒有經歷過紅軍、八路軍,卻被授予上將軍銜。毛澤東曾說:他守住的土地,比十個集團軍打下的還遼闊,這個作用極其重要。中共建政後烏蘭夫先後擔任過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統戰部部長,民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1983年當選為國家副主席,成為職務最高的少數民族幹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