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模式口大街上隨處可見駱駝形象(中評社 郭至君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郭至君)千年古道、百年老街,全長1500米的模式口駝鈴古道東西橫貫,呈九曲龍形格局。老舍先生筆下,祥子就從這裡走過。早年破舊擁擠的模式口大街經過改造後,重新煥發勃勃生機,成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一座新地標。
模式口始於西周,聞名於明清,商賈繁榮,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駝鈴古道,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道、百年老街”。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因歷史上盛產磨石而得名,民國時期成為北平第一個使用電燈的村鎮,易名為模式口。模式口大街古稱駝鈴古道,舊時商賈雲集,在明清時成為京西煤炭等礦產、口外皮貨的交通要道。曾經,游商往來穿梭,駝鈴聲、叫賣聲綿延不絕,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就從這條街上走出。隨著時代發展,商道逐漸沒落,而由於缺乏有效治理,古街風貌一度遭到破壞。
2016年,石景山區全面啟動模式口大街修繕改造工程,先後完成了架空線入地整治、沿街房屋外立面修繕,開展了住戶有線網絡、水網改造,恢復古街風貌,推動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2021年,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十大北京最美街巷”,2022年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項目”。
現在,走在模式口大街上,隨處可見駱駝的雕塑。“駝鈴古道”自然要有駱駝的元素,除此之外,在街頭巷尾,還能看到一些各種各樣可愛的貓咪雕塑和卡通塗鴉,和街邊的美食小店、書店、咖啡館、西餐廳混搭在在一起,文藝街區的模樣“拉滿”。城市更新過程中,模式口還有了新的品牌形象IP——小獅子“摩斯”和小駱駝“駝駝”,不僅街上的很多角落都擺上了它們的人偶,甚至在網絡上還有它們的表情包,讓更多人“順著網線”瞭解這條古道。
找個陽光溫暖的秋天下午,在模式口大街上的民俗博物館內品一杯手沖咖啡,置身其中,是古韵與新生的奇妙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