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第二場大會“泛安全化與全球安全困境”舉辦(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記者 海涵 助理記者 許思悅 梁夏欣 葉佳怡)7月3日下午,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第二場大會“泛安全化與全球安全困境”舉辦,澳大利亞原外長鮑勃·卡爾、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韓國外交通商部前部長金星煥、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出席大會並發言。會議由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主持。
澳大利亞原外長鮑勃·卡爾表示,加沙地帶的種族屠殺是國際體系所面臨的一大困境,整個世界都應該注意到這一點並去尋找解決方案。我們必須讓中國在世界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應該作為1945年之後世界秩序的維護者。現在西方世界已經無法發揮領導作用,我們必須回答一個更大的問題——制度和結構問題。他提出,要努力促進世界貿易多樣化。美國的盟友無法忍受美國越來越強勢地令其與中國脫鈎的要求。比如,澳大利亞40%的出口都是去中國,假如要脫鈎的話,澳大利亞一下子就會陷入貧困,韓國和日本恐怕也是如此。中國致力以促進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不斷提供公共產品,包括“一帶一路”倡議、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
崔天凱大使表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安全問題應當區分“泛安全化”與合理安全關切。他指出,在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下,發展中國家對主權安全的合理關切值得重視,但將經貿、科技、教育領域的正常交流都貼上“安全”標簽的做法,不僅扭曲安全概念,更會衝淡真正需要關注的安全重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前推行泛安全化的國家正是多年來製造全球不安全因素的源頭,這些國家曾多次違反聯合國憲章發動戰爭、實施單邊制裁,如今卻因發展中國家覺醒和全球南方崛起而感到“不安全”。崔天凱強調,這種將別國正常發展視為威脅的思維,本質上是零和博弈的舊安全觀作祟,這種觀念導致自陷安全困境。要破解這一困境,國際社會應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
韓國外交通商部前部長金星煥指出,全球合作正面臨安全考量的過度擴張,科技交流與氣候合作等領域的矛盾尤為突出。他進一步強調,美國的政策取向加劇了這一趨勢。隨後,金星煥在主題演講中系統闡述了三重結構性問題:首要症結在於中美在戰略互信方面的持續弱化;其次表現為傳統經貿合作被重塑為了戰略競爭的工具;此外,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協調機制也面臨著效能衰減的困境。他特別提及了中聯部部長劉建超稍早前有關中美關係的積極表態,認為這是改善現狀的重要信號。為應對當前困局,金星煥主張強化中日韓三邊協調機制,借助韓國新政府履職契機重啟高層對話,以此緩衝大國對抗風險。他同時呼籲國際社會釐清安全概念的定義,避免關鍵術語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