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重慶6月26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6月25日,“文化抗戰川渝行”兩岸媒體採訪團來到重慶江津聚奎中學鶴年堂。1928年,鄉賢鄧鶴年捐資10萬大洋建造鶴年堂,建築面積1437平方米,可容納1400人,被譽為“川東第一大禮堂”。在這裡,清代遺留的石碑、百年香樟樹與古朴的書院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
步入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光緒年間殘缺的石碑,它見證著這所學校的文脈悠長。石碑兩側,兩棵需數人合抱的香樟樹分立左右,被稱為“香樟王”和“香樟后”,已有兩百餘年樹齡。講解員介紹,校園內共有500多棵古樹,其中一級保護古樹就有十餘棵,其中一棵500餘年的羅漢松尤為珍貴。
抗戰時期,隨著大量文化機構內遷,聚奎大講堂成為抗戰文化的重要陣地。陳獨秀曾在此居住三個月,並作人生最後一次公開演講,疾呼“全民一致抗日”;馮玉祥在此發起獻金救國運動,聚奎師生積極響應;梁漱溟、于右任、郭沫若等數十位文化名流曾在此登台演講。講堂內至今保留著當年的講台原貌,站在台上,仿佛仍能聽到那些振聾發聵的抗戰呼聲。
鶴年堂內隨處可見抗戰遺跡:陳獨秀“大德必壽”篆刻、馮玉祥《黑石山》長詩石刻、郭沫若悼念校友詩人吳芳吉的詩碑……這些文物與古樹、黑石共同構成了一個抗戰記憶的露天博物館。吳平源特別提到校友書法家周浩然,他補書的“頑石點頭”石刻,借用晉朝法師說法使頑石點頭的典故,讚揚聚奎教師教學有方。
這座百年學府至今仍在正常辦學,校園內,學生們的身影與白鷺的翩躚、松鼠的靈動交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吳平源向記者介紹,學校特別重視校史教育:“每學期新生入學,都會開設校史教育課程,這是我們的校本課程。”學校還培養了一支特殊的“校園導游”隊伍,由學生擔任講解員,為來訪者介紹學校歷史。每年舉辦的校史知識競賽,更是讓學生深入瞭解這片教育沃土的過往。
“知國家大事尚可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校門上的這副楹聯,道出了聚奎中學百年不變的教育追求。從聚奎書院,到抗戰時期的“文化堡壘”,再到今天的基礎教育重鎮,這裡始終踐行著“教育興邦”的家國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