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媒體參訪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中評社宜賓6月26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由四川省台辦和重慶市台辦聯合舉辦的2025“文化抗戰川渝行”兩岸媒體採訪活動於6月22日啟幕。25日,兩岸媒體走進中國戲劇學院前身江安國立劇專,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館長張毅在陳列館現場為兩岸媒體生動講解這段戰時戲劇教育發展史,並在參訪後接受兩岸媒體採訪。
“我們以誠懇的態度…去做劇藝運動的先鋒…衝鋒!衝鋒!”張毅在現場唱起國立戲劇學校校歌,贏得兩岸媒體的熱烈掌聲。他介紹,抗戰時期,國立劇專在江安辦學6年,創下辦學時間最長、大師雲集最多、培養人才最集中、公演話劇最多、抗戰劇目最豐富等紀錄。曹禺在此創作《北京人》,戴愛蓮開展舞蹈教學,這些先輩們奠定了中國現代戲劇藝術基礎。
張毅的講述串聯起兩岸媒體連日走訪的見聞:原國立劇專校長余上沅“立志做話劇的僕人”,他曾在美國與林徽因合作英文版《長生殿》舞台,這也是林徽因唯一一次擔任舞台美術設計;梁實秋任教期間翻譯的《哈姆雷特》劇本在此首演;巴金曾專程來江安與曹禺促膝長談一周,促成話劇《家》的改編。這些民國文藝大家的軼事,展現戰火中不曾熄滅的藝術之光。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兩岸戲劇血脈的連接。據張毅介紹,國立劇專有近20名師生1949年後赴台,包括台灣戲劇開拓者崔小萍、廣播劇先驅王生善等,這些戲劇人在日據時期後的台灣播撒話劇藝術的種子,為當地戲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台灣藝術大學師生連續七年參加江安戲劇節,崔小萍弟子、台灣東森電視台副台長曾專程來江安“尋根”。
今年正值國立劇專成立90周年暨抗戰勝利80周年。張毅透露,下半年將舉辦紀念活動,擬邀請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及台灣戲劇界人士共同參與,續寫這段跨越海峽的文化情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