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圖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鏡頭:李莊的文化抗戰往事
http://www.crntt.tw   2025-06-29 00:16:14
兩岸媒體走進李莊(中評社 許思悅攝)
  中評社宜賓6月29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在“文化抗戰川渝行”活動中,兩岸記者走訪了位於李莊的文化抗戰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工學院舊址,這些記錄著抗戰時期文化堅守的殿堂,以其獨特的設計與厚重的歷史,給參訪者留下深刻印象。

  博物館坐落於長江之濱,2021年建成開放。其建築面積達10,268平方米,現代建築風格與古鎮風貌和諧共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建築採用極細長的周邊柱支撐複雜的曲面屋頂,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既彰顯現代建築之美,又與李莊古鎮的歷史韵味相得益彰。

  步入展廳,“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十六字電文格外醒目。這封由當地士紳聯名發出的邀請函,在抗戰烽火中為同濟大學等十餘所學術機構提供了栖身之所,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命脈。展館通過珍貴文物、歷史影像和場景復原,生動再現了1940至1946年間李莊作為抗戰學術中心的輝煌歷程。

  “危難之際,書生何以報國?”這一設問引人深思。走進博物館,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李莊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栖身於竹篾抹泥的農舍,屋頂漏雨、蛇鼠出沒,靠菜油燈照明,連體溫計打破後都無力添置。但正是在這樣漏雨的屋檐下,病重的林徽因倚著行軍床校對《中國建築史》手稿,梁思成以花瓶托著病頸堅持繪圖,他們甚至教會村民種植西紅柿,在窗台擺放野花裝點陋室。當年,學者們在如此環境中堅持教學研究,用知識守護文明火種。而今,他們的故事通過博物館復原的油燈書桌、手稿文獻重現在世人面前,那盞搖曳的燈火,至今仍在照亮文化堅守的精神之路。

  走出展館,兩岸記者參觀了周邊的同濟大學舊址、學者故居等歷史遺跡。長江濤聲依舊,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文化抗戰”的不朽傳奇。江畔小路上,李莊中學的學生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有的抱著書本匆匆趕往自習室,有的在江邊石階上駐足遠眺,青春的身影與古老的江岸相映成趣。遠處,幾位老人坐在榕樹下納涼,望著鎮上來往的行人,時光仿佛在這裡慢下了腳步。

  李莊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更是激勵當代人砥礪前行的精神坐標。這座江畔小鎮在民族危難時刻的擔當,至今仍閃耀著人文光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