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畢寶貴,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減災服務司司長王亞偉,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金榮花介紹“十四五”時期氣象高質量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氣象高質量發展情況。
氣象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我國建成了由9顆風雲衛星、842部天氣雷達、9萬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災害性天氣監測率提升到83%,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13%……一組來自發布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氣象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氣象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介紹,氣象服務國計民生成效更加顯著。在守護生命安全方面,各地政府均建立了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
助力生產發展方面,氣象服務覆蓋國民經濟70餘個行業大類,數字氣象融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十四五”時期,全國人工增雨、雪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1677億噸,人工防雹作業減少經濟損失約603億元。
與此同時,精細化氣象服務覆蓋全國5萬多個景點,雲海、彩虹、霧凇、極光等景觀氣象預報讓公眾出游賞景從“碰運氣”變為“早預見”。高溫、花粉過敏等17類健康氣象預警產品受到百姓歡迎。此外,氣象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保障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