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據新華網報導,近日,中辦、國辦《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對外公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26日表示,這份文件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生態環境部將從三方面發力,進一步推進碳市場建設。
裴曉菲介紹,2021年和2024年我國先後建成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自願碳市場)。這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全國碳市場建設實現了起步穩、運行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在建章立制方面,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30餘項制度和技術規範,初步形成多層級、較完備的碳市場法規制度體系;在加強數據質量管理方面,相關部門加大監督執法力度,運用信息化手段智能預警數據質量風險,嚴厲打擊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在擴大重點行業覆蓋範圍方面,在發電行業基礎上,今年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納入強制碳市場,對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實現了有效管控。
裴曉菲說,截至2025年8月22日,強制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超6.8億噸,成交額達474.1億元。自願碳市場累計成交核證自願減排量249萬噸,成交額達2.1億元。
如何落實此次文件提出的相關要求?裴曉菲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徵等,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的行業覆蓋範圍。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方式由免費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加強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的指導和監督管理,建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同時,積極發展自願碳市場,建立科學完備的方法學體系,加快生態系統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等重點領域的方法學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