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前駐以色列代表、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張國葆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 張穎齊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16日電(記者 張穎齊)賴清德在雙十演說提出打造“台灣之盾”(T–Dome)防空系統,並承諾2030年前將防衛支出提高至GDP的5%(現約2.45%)。台灣前駐以色列代表、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張國葆接受中評社專訪指出,“台灣之盾”與以色列“鐵穹”系統難以相比,兩岸軍力與地緣環境完全不同,真正的出路仍是兩岸對話、和平交流。
“台灣之盾”的命名延伸自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與美國的“金穹”(Gold Dome),象徵台灣將建立一套全域、多層次的防空系統。
記者問,賴清德要打造台灣之盾,是否仿以色列的鐵穹系統?能這樣比擬嗎?
張國葆向分析,巴勒斯坦沒什麼武器,廢棄鐵桶塞火藥就發出去,就是拋物線。以色列鐵穹好幾個單位算得出來落點,知道人口稠密地方就發出飛彈上去,電腦完全指揮,起飛攔截或是放任爆炸。但與兩岸不同,巴勒斯坦是很弱的武器、飛得又慢,對以色列來說很容易打。
張國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府及外交所碩士,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國內新聞處長”、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長、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長、馬英九時期府機要室主任、府公共事務室兼代主任、第三局長兼大禮官、駐希臘台北代表處大使銜代表、“外交部國際傳播司長”、駐台拉維夫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大使銜代表、陸委會、海基會要職等。
他說,伊朗跟胡塞組織有超高音速導彈,以色列就攔截不到,前陣子以伊對戰,要靠美國外太空薩德系統攔截,也不是百分百攔截。
張國葆指出,台灣狀況完全不同。台灣的防空飛彈系統以愛國者與天弓為主,但攔截率低,烏克蘭使用愛國者攔截俄羅斯飛彈的成功率僅約6%。要攔截非常困難,美國也不一定把最好的愛國者飛彈給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