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光者》作者馬克.海因克解析全球最神祕的晶片製造設備公司ASML。(中評社 俞敦平攝) |
中評社台北9月12日電(記者 俞敦平)《造光者》(Focus:The ASML Way)作者馬克.海因克(Marc Hijink)今日親臨台灣,解析全球最神祕的晶片製造設備公司ASML。這家荷蘭企業憑藉與台積電的深厚合作,以及對供應鏈夥伴的高度依賴,成功將原本“不可能”的EUV技術推向產業標準。海因克強調,ASML的成功不僅是技術,更是一段冒險與策略的故事,揭示小國大廠如何在地緣政治與技術競爭的夾縫中,成為半導體產業無可取代的角色。
受天下雜誌的邀請,《造光者》的作者、荷蘭《NRC》資深記者馬克.海因克於SEMICON Taiwan 2025的荷蘭國家館活動中親自分享研究成果。他追蹤ASML超過十年,更獲准深入公司內部三年,得以呈現這家全球唯一能製造EUV極紫外光微影設備的企業,如何以獨特的文化與策略,在風雲詭譎的半導體世界中站穩腳步。活動最後,荷蘭駐台北代表浦樂施(Bas Pulles)也親臨現場,凸顯這場發表會的重要性。
“大家請伸出手,看著自己的指甲,在我數到三的時候,你的指甲大約已經長了三奈米。”海因克在演講中,用這樣的比喻讓聽眾直觀感受ASML機台的精密程度。他強調,如今我們的iPhone或人工智慧晶片,所依賴的線寬精度,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規模。
海因克表示,ASML的故事並非一路順遂。這家公司誕生於1980年代,從Philips分拆而來,起初資源有限,競爭對手卻是Nikon與Canon這樣的龐然大物。作者在書中將這段歷史寫成一場冒險,主角是ASML前CTO馬丁.范登布林克(Martin van den Brink),他以長遠的技術藍圖與堅持,帶領公司闖過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任務,最終把EUV技術變成全球晶片製造的標準。
海因克指出,成功背後,供應鏈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同於日系大廠依靠自家集團,ASML被迫建立外部生態系,與德國蔡司(ZEISS)、TRUMPF、VDL等緊密合作。蔡司提供的光學系統更是無可替代,正因為這樣的相互依賴,讓ASML在景氣下行時能分攤壓力,維持穩定的研發投入。海因克形容,ASML與蔡司的關係就像“一段有起伏的婚姻”,即便有摩擦,卻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海因克認為,與台積電的合作更是另一個轉捩點。早在1980年代,Philips就投資台積電28%股份,雙方關係由此展開。不同於Intel的保守,台積電願意在新一代機台尚未完全成熟時率先導入,並與ASML工程師共同調校。這樣的冒險精神,讓雙方建立起長期互信,也促成了今日台灣與荷蘭在先進製程領域的緊密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