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蔡裕明。(中評社 蔣繼平攝) |
中評社高雄6月25日電(記者 蔣繼平)美國積極斡旋伊朗與以色列停戰。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蔡裕明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特朗普不喜歡亂打仗,但絕不軟弱,採取務實的“交易式外交”邏輯,也符合戰略收縮與彈性反應打擊。但美國人早就厭倦海外戰爭,打仗花錢,明年又有期中選舉,勢必得考慮民意。更重要的是,美國若再被中東拖進去一次,可能就沒力氣應付印太地區挑戰。
蔡裕明分析,美國日前轟炸伊朗不只是單純“出手教訓”,背後其實也藏著美中較勁的大棋局。背後有向中國與中東釋放強硬訊號的成分。
蔡裕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安會研究助理。現職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關係、反恐。
如何分析特朗普空襲伊朗核設施的轉折?
蔡裕明表示,特朗普習慣一開始就開出極端條件或強硬立場,對伊朗“兩週觀察期”或對中國貿易戰時的“全面加徵關稅”,目的不是立即達成協議,而是設定對手心理底線,迫使其在談判中讓步。同時,塑造一種“不確定性”,讓對手搞不清楚真正的底線。
蔡裕明表示,“再給兩週觀察期”其實不是為了拖延,而是一種談判加上“最後通牒”的策略,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給伊朗最後機會、希望對方回到談判桌,實際上是為了爭取時間讓美軍完成部署,同時營造“隨時會開打”的壓力感,逼伊朗讓步。特朗普一邊公開談外交、說還在評估選項,其實私底下早就下定決心動手,這是一種典型的戰術操作,目的是搶得先機、出其不意。
是否符合美國所謂“不會再投入不明確的軍事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