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民進黨動態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洪耀南:雜質說出自蔣介石 消除不如對話
http://www.crntt.tw   2025-06-27 01:18:18
洪耀南臉書發文說明雜質說。(取自洪耀南臉書)
  中評社台北6月27日電(記者 黃筱筠)賴清德日前在“團結二講,提到打掉雜質,引起在野黨抨擊。過去被歸為英系的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洪耀南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雜質說”早在1930年代,蔣介石所推動的“新生活運動”就展現出高度相似的治理思維。他強調,與其尋找雜質,不如培養對話的能力;與其追求純淨,不如學會共處。民主社會的強大,不在於壓平差異,而在於能否承受雜質、消化雜音,然後一起前進。

  洪耀南是昔日英系核心、民進黨前秘書長洪耀福胞弟。

  洪耀南在臉書說, “誰是雜質”的定義權若不透明、不民主,極易淪為政治清算與集體焦慮的出口。反觀台灣的經驗,我們對“是誰的‘國家’、誰是我們人”的認同,並非靠口號或排除,而是靠一次次民主選舉、一次次公民運動與公共辯論,逐步在差異中累積共識、在爭辯中形成共同的未來想像。這不是“清除雜質”,而是擁抱多元、透過制度性對話建立認同。

  洪耀南臉書全文如下:

  最近,“雜質說”成為熱議話題——這是一種主張,透過辨識與排除社會中的“不純淨”元素,有助於凝聚群體、維繫秩序的思想。事實上,這套邏輯並非新創。早在1930年代,蔣介石所推動的“新生活運動”就展現出高度相似的治理思維。

  新生活運動不只是清潔街道或改善衛生,更是一場結合“公共衛生”與“道德教化”的全社會改造工程。它試圖用“整潔=文明”的價值公式,從生活習慣到個人品德,全面重塑“國民性”。例如提升公共設施衛生、推廣文明禮儀、提倡節儉自律,意圖透過行為規範來建構公民身份。

  這種“世俗淨化”,在理論上確實具備某種政治動員與認同整合的潛力。蔣政權透過軍事化、紀律化、行為一致性的強調,試圖消除社會“雜質”、統合人民價值觀,藉此鞏固對“國家”與民族的忠誠。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